其核心原理里吸收了人類在上條時間線中最后使用的超量伽馬射線暴穩定態技術。
技術的運用方式則是先用恒星快速開發技術開始壓榨荒蕪恒星,隨后再用多層復合生物膜吸收被激活的恒星快速釋放的超量光能,吸收率可達95%以上。
吸能后,戴森膜將在南北極分別產出物質態的高能生物電池,以及大量電能。
隨后,這些電能將被送入一個體型巨大的轉換器中,被轉為一種全新的射線,向著某一個方向定向發送出去。
轉換器的核心部件,則正是巴納德星的特殊礦產奧氏同位素305。
在第八和第九條時間線中,奧氏同位素305在人類的武器系統中扮演了關鍵先生,并多次被利用改性,但始終只被用于戰爭領域。
這次,學者們受陳鋒悄無聲息擴張出去的大統一理論于無形中的影響,找到了奧氏同位素305的新用法。
該射線被命名為C射線,具備極強的收束性,以及在即便跨越十光年的距離,在絕對真空中,逸散衰減比例僅為億分之一,在充斥了宇宙微塵的宇宙空間中,衰減比例也僅為10%。
這讓圍繞一個繁榮星系,再加強附近星系的開發程度,組建龐大的能量網,持續穩定的將多個恒星的能源匯聚于一個行星系具備了可能。
這當然可以讓部分星區的繁榮度呈指數級爬升。
古人云,集中力量辦大事。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能有效提升科研水平與生產力水平。
一些過去單個行星系不太方便做,需要將大量生物電池用較長的時間匯聚到一起才能完成的超大型實驗。
在能量網的支撐下,單一行星系便可完成。
但在過去時間線中,人類并未創造出足以支撐能量網的C射線,更未組建過能量網。
這造成海量電能由于無法運輸而被白白浪費。
必須讓電子流通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生成具備極高電位差的生物電池,因此在上條時間線中,人類為了在僅能提供能源的供能星系里維持電子平衡,甚至還不得不在本星系內耗費大量材料與能源,修建消解電能的巨型超導電網。
獵戶臂內數百億的恒星給當時的人類造成了錯覺,狂妄的認為宇宙能量無線,絲毫不知節制,狂妄的浪費著資源。
賴恩曾說過去時間線中的人類有著很嚴重的暴發戶心態傾向,這話很重,但真一點不摻水。
倒也不能說以前的人真就有錯。
造成如此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過去人類從未創造超量伽馬射線暴,不曾引爆過超級黑洞,更不曾得到大統一理論。
這條時間線里,人類能在僅有太陽系一個繁榮行星系時,其余二十余個殖民行星系加起來總人口都還沒突破十億,距離發展壯大還有無限遙遠時,便不合常理的擁有了恒星快速開發技術,既有文明的科技進程提前追趕上過去的三十一世紀的緣故,又有陳鋒帶回了更多上條時間線里三十一世紀至四十一世紀里的極端超前思維模式的緣故。
雖然陳鋒拿出去的千年計劃里,他將比較實質超前理論都藏了起來,但一些被證明具有局限性的階段性信息,卻被他用巧妙的方式闡述了出去,避免誤導人。
陳鋒用他的一雙大手,為時代創造了嶄新的科技背景。
科技背景的變化則為學者們帶來了和過去截然不同的群體思維。
科學家們在潛移默化間吸收了陳鋒帶回的東西,冒出新的奇思妙想,補完了完美科技發展路徑的最后一塊拼圖。
次年,浩浩蕩蕩的工程艦隊自太陽系以及巴納德星殖民地派遣的精銳運輸艦同時開撥,直撲鯨魚座UV星。
同時,太陽系內部則已經開始在柯伊伯小行星帶內,建立直徑達到一億公里的圓盤狀超大型C射線接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