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便是陳鋒找上的第一個人選。
并非沈福的能力最好,只是因為如果陳鋒不管的話,這人距離死亡最近而已。
陳鋒使用的“入夢”,看似玄幻奇妙,其實是“過時”的老手段。
他對沈福使用了《世外之歌》。
他將其狠狠刻進了沈福的思維深處。
是的,他將沈福的大腦“格式化”了。
沈福多出來的百世記憶,倒也沒什么神奇玄妙,推演普通人的人生,本就是繁星和陳鋒擅長的事情。
他給沈福的一百次人生寫下一百個劇本梗概,再由繁星去完善細節,最終像刻錄光盤一樣刻進了沈福被“格式化”后的機械型記憶里。
人是無法接受記憶灌輸的,但“機器”可以。
至于為什么沈福看起來依然有人性,而不是像過去那些被《世外之歌》深度洗腦的人一樣,變成個機器人?
答案是他的感情起伏,同樣是他的機械化新思維根據自己過去認為處事的風格,經過大量演算而成的符合他本人邏輯的偽·情感。
他以為自己有情緒,其實已經沒有了。
沈福不同于過去的空白者。
他應該被稱之為“重塑者”。
領悟了大統一理論后的陳鋒已經完全掌控了《世外之歌》更深層次的運用手法。
這是就連復眼者也不曾明了的手法。
早在陳鋒動手之前,便已經知道這人剛剛蘇醒后可能會形成反人類的性格。
但他依然期待著奇跡發生。
很遺憾,沒有奇跡。
所以最終陳鋒不得不用《世外之歌》的強制控制,強行接管了沈福的人格。
這會稍微壓制沈福的潛力。
但沒有關系,這本該死去的人活了下來,并成為了一個顯然有用的人。
這是他處理沈福的辦法。
當然,至于別人,每個不同的人他都會采取不同的策略,未必要用《世外之歌》。
有的人可能只是單純的缺乏個機會而已。
陳鋒將會持續不斷的找出一個又一個滄海遺珠,從細節上撥亂反正。
他會成為這些“失落者”的“金手指”,讓這些注定在文明中寂寂無名,價值卑微的人成為文明史上的一個又一個額外的“驚喜”。
這便是陳鋒的決定。
以前他發掘人才靠的是從讀歷史得來的“未卜先知”,如今他靠的卻是思維量子化后洞察人心的智慧。
沈福只能算個半成品。
陳鋒在篡改了這人的人格之后,便將他扔到一旁不再過問。
他的注意力又放到了巴納德星第三空間站中。
作為老牌基地,這空間站規模龐大,設計風格為第二代生態型,整體呈圓筒狀結構。
圓筒長四萬公里,半徑五千七百公里,壁厚八十公里。
墻壁共分三層,最外側為超高強度的特種合金,厚二十公里。
第二層則是磁場發生器,以模擬地球磁場,厚十公里。
最里側是厚為五十公里的巖土層。
空間站并未設置引力場,而是采用了自轉內旋的方式,將離心力模擬成引力。
自轉周期剛好為二十四小時。
結合圓筒的質量引力,生活在圓筒內壁的人類感受到的“重力”,倒剛好與地球一致。
空間站中的照明則由人工控制,燈光的輻射特性與太陽光經地球大氣層過濾后一模一樣,日照時間和波頻變化則模擬了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經過一百五十余年的蓬勃發展,如今巴納德星系內總人口多達七百余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