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縱目望去,只得看見一片一望無盡的汪洋大海。
海水的顏色與地球上的蔚藍不同,呈熒綠色。
視野可見度不高。
如果是人類肉眼,大約只能看見五米內的事物。
但如今這里卻是虛擬世界,陳鋒可以靠量子信息相互間的關聯做到一眼億萬里。
他很快發現這里不是一片單純的海洋。
他所在的位置是一個巨大的液態圓球的表面。
圓球直徑超過三十萬公里。
毫無疑問,這是一顆液態行星,由水和無數種溶于水的礦物質組成。
由于引力的作用,這些水的密度應該是從表層往里呈持續階梯提升。
在星球的內部漂浮著數十塊巨大的懸浮物,位置或高或低。
另外還有數之不清的無數小型懸浮物。
當然,說是小型,其實直徑從數千公里到數十公里不等。
這是魚的“母星”。
陳鋒暫且將其命名為魚星。
魚星里的液體,自然就是魚的天空了。
那些或大或小的懸浮物,便是魚生活的“大陸”。
陳鋒曾經見過,被封鎖在銀心附近的眾多奴隸星球里,正有一顆直徑剛剛好也是三十萬公里的液態行星。
當時他只是驚鴻一瞥,看過就過,卻沒想到在這條時間線里,雙方竟會真的打交道。
他得了個開門紅,只第一步就確定了魚的來歷。
陳鋒并未試圖從這里將對方的意識找出來。
因為他眼前所看到的虛擬世界,本來就是對方對他說的一句話。
繁星說魚的語言是純粹的量子隨機糾纏,能在極小的片段里包含海量信息。
這模擬出來的整個母星環境,正是這海量信息的其中一部分。
至于這話里更淺顯直白的含義,則要陳鋒自己發掘。
他來這里的意義,本就是當個翻譯官。
陳鋒仔細回憶了一番,在他見過的魚星里,水生智慧生命其實是個大類。
在這大類之下還有很多細分種族。
由于水流環境和密度等多方面的區別,生活在不同高度懸浮大陸上的“魚”差異極大。
甚至部分比較大塊的懸浮大陸上的都會按照從上往下的分層誕生出多達數十個細分種族。
不同細分種族在生活習性,身體體態等方面的差異很大,甚至已經產生生殖隔離。
但奇妙的是所有細分種族都認可自己魚星人的身份,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上十分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