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正欲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采納其他隊長的提案,但他的參謀系統中突然彈出條最高等級的指導信息。
這段文字信息看似與艦隊眼前的局面毫無關系,是從指揮官的角度分析了一番如今人類軍隊的思維模式。
在與復眼者的持續糾纏中,現在的軍人習慣了己方明面處于下風,實則具備科技碾壓優勢,隨時可以改變戰局的狀態。
長期以來,人類在面對敵方的炮灰軍團時,頗有種笑看風云淡的恬淡感,自大心理已經悄然滋生。
這種自大并非輕敵,而是但凡需要作出關鍵決定時,決策者都會習慣性的往更保險的方向琢磨。
遇到從未見過的新型敵人,人們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只是短暫落后,只要不斷的把人力與裝備堆上去,持續消耗資源,再稍微的犧牲掉一些人去換取信息,便一定能破解對方的手段。
這既是自信,又是自負,更是惰性。
雖然沒人嘴上承認,但事實就是很多人心中已經做好了就此按部就班下去,就一定能等到最終勝利的心理準備。
該現象在指揮層中尤其明顯。
到目前為止,這種群體策略看起來沒什么問題,畢竟如今帝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資源充沛,學者們也極富創造力。
只要無數個文明個體持之以恒的奉獻,群體的命運仿佛就注定會被改變。
但這只是錯覺。
自大心理讓決策者忽略了對個體的重視。
甚至每個個體本身都在自我輕視。
隱患悄無聲息鋪開。
人們忽略了一件事。
總讓群體完全凌駕于個體之上,會壓制個體的成長高度。
當面對需要極致個體能力,人類過去建立的技術優勢因為對方的突變而蕩然無存的狀況時,便會抓瞎。
以水晶水熊蟲為例,假定水熊蟲在某個閾值之下的打擊中都具備不死不滅的能力,那么犧牲再多的個體都是白白送死。
可能最后所有人都死光了,也依然沒找到將其擊潰的方法,那么人類便不得不通過制造超巨型碎滅彈來換取同歸于盡。
這樣的結果只是雙輸,沒有贏家,沒人想要。
“執行童玲隊長的決策,只預熱引擎,等待前方戰報。各位,拜托了,試著擊潰對方。”
秦光用了一秒鐘來讀完指導信息,再用了零點五秒做出決策與下達命令。
其他隊長雖有不解,但卻不會過多過問,而是迅速調整思路,準備執行一個看似不可能的計劃——在三十秒內徹底擊潰水晶水熊蟲,并順利返回艦隊。
“執行A計劃,超量飽和攻擊測試。”
零點六秒后,數百臺裝甲同時瞄準一點,開啟飽和式集中攻擊。
爆破與爆破的威力疊加并非簡單的加法,而是呈線性衰減的乘法。
數百臺裝甲同時攻擊一點制造的爆破強度是剛才山蜈單人行動的無數倍,已經趕上主戰艦的主炮轟擊。
三秒后,爆炸余燼稍微散開,復合探測器恢復效能,然后嘆息聲此起彼伏。
被集中轟擊的水熊蟲體型更膨脹了一圈,長度達到數公里,體表外泛動著暗沉輝光,但前進的速度依然穩定,根本毫發無傷。
很顯然,飽和攻擊宣告失敗,沒能突破水晶水熊蟲的吸能上限。
“B計劃,實體攻擊覆蓋。”
裝載了高性能質能轉化裝置又或者本身就自帶質量武器的數十臺裝甲撲了上去。
這次戰士們選擇了另一只水熊蟲。
五秒后,眾人退卻下來,咬牙切齒,無可奈何。
那只被選為目標的水熊蟲周圍此時彌散著大量的基本粒子,并且這些粒子還在不斷的崩解,還原成震蕩態基本能量。
又失敗了。
“C計劃,自主決策特種武器測試。”
部分裝載了尚未完全通過論證的新型武器的裝甲向前靠近,少量裝甲則往后退卻,將能源模塊串聯起來,準備合成并啟動碎滅彈最后殊死一搏。
又過去數秒,C計劃也宣告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