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輪轉。
飛梭疾走。
林拉坐在窗洞旁,看著外面的物事不斷往后飛退,思緒剎那飄飛,但卻并未飄到楊國定身上。
她腦海中如波浪般反復翻騰的,依然是自己手里尚未完成的工作。
無數種營養配比方案正在她的思維里反復出現,再進行人腦計算、論證。
配比方案并非簡單的百分比組合。
往前可追溯至營養液原材料合成階段中的具體工藝。
每一種營養物質的合成方式,以及合成后的改性微調,都有極其嚴苛的標準。
往后則能推移至該物質被“復活”的胚胎吸收后,可能發生的一系列生化反應。
雖然類似的推算過程早就由人工智能完成了不下百億次,但依然未能得到100%的結果。
林拉與其他無數相關環節里的研究人員們,都在爭分奪秒的追根溯源,試圖找到原因。
到了這個程度,營養學與航空航天工程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大量的計算與模擬實驗,來盡可能的找到出故障的點,然后一點點改良工藝和設計方案,并最終解決問題。
可惜,現在總差一口氣。
所以林拉正嘗試著放棄人工智能的算力輔助,用自己的人腦思維去心算推敲。
從發射平臺到林拉的工位,大約只有五公里。
這一段路,穿梭機只需要十六秒即可抵達。
在路上,她完成了一輪推演,但沒什么用。
沿途時,在穿梭機穿過楊國定的項目負責人辦公區域時,林拉的思緒曾短暫波動。
她不用去看,也能猜到楊國定現在在做什么。
他一定還坐在那里,目不轉睛的看著胚胎模擬圖,腦子里是整個項目從前端到末端的無數個細節。
他的體溫一定比正常人高很多。
因為他的大腦從未有過一秒鐘的停歇。
一分零七秒后,林拉再度坐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
她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又一次胚胎模擬建模,并將光子映照信息發送出去。
與她的工位對接的實能打印機里,再次開始合成一個與原始胚胎一比一復刻的復制體。
她接下來的實驗將建立在這個復制體上。
正在外面焦急等待的營養組組長接收到了這邊的操作提示,發現林拉又在干活了,大吃一驚。
“林拉,你在干什么!你不是說要去看望楊主任嗎?你給我趕緊從工作臺上下來!必須撤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