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墨似乎找對了方向,自他開始轉型為一個戰士以后,隨著作為戰士的作戰能力迅速提升,封鎖住他在智慧機師領域能力的瓶頸也漸漸開始了松動。
短短兩個月內,鄭墨便從一名C級戰士迅速提升至A級。
不過由于這倆月內并無實質戰爭爆發,鄭墨無法到戰場上去參與實踐,真正驗證自己的能力,也很難再取得實質進步。
……
云頂星域是一塊長20.2光年,橫向深10.1光年的橢圓云狀星團,總體積大約為2285立方光年,內有總計八千余顆恒星,另有一個暗能量黑洞兩個物理黑洞。
這些天體在引力作用下以十分巧妙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既圍繞銀心運動,又相互公轉的龐大條狀星團。
在這星團內部的恒星分布并不均勻,而是又以三個黑洞為三個中心點,形成了糖葫蘆狀的結構。
為了避免被對方的重型武器一鍋端,重組后的無名艦隊分散駐扎在不同的行星系中,形成了以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核心軍為四大板塊的協調軍區。
同時,帝國本部也對無名艦隊的編制做了整體調整,將整個云頂星域設為一個新的主戰區。
周東來、安德烈、唐夏傲以及普通戰士等一系列軍人,在職級上均做了相應調整。
周東來連升三級,成為云頂戰區元帥,其余人也差不多按照響應級別提升。
雖然遠水不解近渴,帝國本部一時半會兒還幫不了這邊,給不了什么資源,無名艦隊中的人只能升職無法加薪,這戰區調整并無什么實際意義,但在感情上,卻還是讓這些遠離家鄉們的戰士既欣慰又驕傲。
隱姓埋名的無名艦隊用了四代人的努力,終于在敵人腹地扎根下來,打出個與本部邊疆同樣等級的戰區,成為一顆敵軍要害里必須拔掉,但又拔不掉的釘子,這既有戰略意義,又有重大的象征意義。
時間迅速走到2961年,人類在云頂戰區又興建了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并快速打造出一整套綜合防御體系。
奇妙的事情是,在這一年里,復眼者的艦隊向云頂戰區發起沖擊的次數屈指可數,即便偶有爆發戰斗,也只是一些超小規模的偵查級沖突。
往往人類的主站兵力尚未抵達,復眼者派遣來的偵察型隊列便已被自動防御體系全數殲滅。
看起來,似乎是綠洲星內的戰斗在十余年間將敵人的戰力給打殘了,以至于人類再次集結駐扎也無法組織起有效攻勢。
不僅如此,帝國本部那邊也反應,復眼奴族在帝國邊疆戰區的攻勢強度銳減,此時正有大量的本該抵達人類疆域的復眼奴族艦隊掉頭返回。
這既是好消息,又是壞消息,代表著晨風帝國面臨的外部壓力驟減,將得到難得的大發展機會,同時又意味著,復眼者已經調整了戰略方向,將云頂戰區視為主要目標。
現在云頂戰區的安定只不過是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寧靜,當復眼者回撤的艦隊逐漸靠近時,迎接云頂戰區的必然是山呼海嘯般的兇猛攻勢。
平靜的日子維持得越久,便意味著復眼者的總攻籌備做得越周全。
要換成意志力薄弱些的人類族群,面對這驚人的心理壓力,即便有命運公約的幫助,也僅能避免系統性崩潰,生產創造力卻也頂多只能發揮出百分之五十。
但是,已經改名為云頂星人的無名之輩們,卻絲毫不存在這問題。
云頂星人一路走來,打仗那是三天一小打,七天一大打,不在戰斗中,就在準備著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