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7年7月1日,鄭一峰與唐世民率領以人類為主,同時又有三百余個聯盟種族加入的特戰軍抵達云頂星域外層。
特戰軍先是一分為二,鄭一峰率領其中的精銳部隊轉進如風,直撲正從銀心向云頂星域而來的大型運輸隊。
這支運輸隊的守備力量極強,若非鄭一峰與五萬名特戰員反應及時,險些當場陷落。
幸運的是鄭一峰等人的推進路線附近有一顆白矮星。
精銳部隊利用白矮星的引力彈弓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加速,以介質引擎達到近光速狀態,再在數小時后撲入一片太空隕石密集碎裂帶中。
部分運輸艦的守備部隊試圖開啟折躍提前攔截,但在受到嚴重干擾時折躍失敗,直接被反過來吸入白矮星表面,慘死當場。
另一部分守備軍隊嘗試模仿鄭一峰等人的操作,卻出現嚴重失誤,內部產生碰撞并發生鏈式反應,損失慘重。
僅半數守備軍隊以稍微落后鄭一峰等人的進度,緩緩進入密集碎裂帶,但即刻遭到人類特戰員的伏擊。
這是雙方交戰多年以來,人類第一次使用超大數量規模的真·納米級作戰機器人。
這可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理解中的“所謂”納米機器人。
礦星人在生產過程中融入了統一力規則,將機器人材料中的電子驅離,再改變中子與質子的性質,進一步壓縮微觀結構,最終在常規原子半徑的狹小空間內,制作出超過二十一世紀核動力航空母艦一般的超復雜架構。
從單純的技術角度講,每一個納米作戰機器人的精密度與零件復雜度不輸多年前的福爾蓋裝甲。
在同樣極其細微的實能顆粒捕捉動力電池的幫助下,這些機器人還擁有近乎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量。
哪怕真用到能源枯竭而宕機,放置在原地五分鐘后,又能高強度行動超過五天。
鄭一峰率領的特戰員除了操控各自的裝甲與戰機之外,平均每人控制的作戰機器人數量超過一億。
比起用出覆蓋面積高達0.5光年半徑巨炮的復眼者的“窮奢極欲”,偏居銀河系內部,發展時間偏短的人類把小而精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鄭一峰的五萬名特戰員,每個人本就相當于一支實力不菲的艦隊,具備極強的心理素質與作戰素養。
鄭一峰本人更在智慧機師這一項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展現出了超越他父親鄭墨的天賦,僅靠一人之力便可同時操控十萬智慧戰械,以及百億納米作戰機器人。
短短兩天之后,利用密集碎裂帶的掩護,以及小規模特種作戰里的精妙配合,鄭一峰小隊僅僅付出不足兩千人的代價,便全殲敵軍,并且重新完成集結,再度撲入敵軍運輸大隊。
鄭一峰一馬當先殺至運輸大隊中那艘最大型艦船的外層,并將在其外表轟出個頭發絲大小的破洞,再將百億作戰機器人灌入其中。
僅僅兩個小時不到,這艘長達八千余公里的超大型運輸艦便在一連串的爆炸中灰飛煙滅。
與此同時,其他特戰員處也捷報頻傳。
六個小時后,鄭一峰小隊徹底摧毀了敵人這支來路不明的援軍,并在敵方援軍部隊抵達前順利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