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看重了他們的勇猛,也未嘗沒有制衡李績的意思在里面。
不過效果倒是一如既往的,那位高昌國王鞠文泰還是沒能逃脫命運的安排,只不過這次他可不是安穩的死在高昌城里,而是在慎獨破城之后被抓住了,在押回長安城之后,就被當著眾多部族首領的面給咔嚓了而已。
之后大唐置安西都護府,蘇定方正是第一任都護,慎獨卻一如既往的回長安城任職了,因為他不想離家太遠。
當然封賞也是少不了的,職位上調整不大,勛官和散官自然還是要升一下的。
再之后大唐還是和吐蕃和親了,找了個宗室女子給了個公主的封號。
只不過這一次李承乾也聽取了慎獨的意見,并沒有賞賜任何的工匠和技術,只是弄了很多吃穿用度,免得落了大唐公主的面子。
還給了她一些個手下讓她方便保衛自己,同時也鞏固地位。
當然少不了帶去很多佛道儒三教的書籍去,都是關于加強自身修養這類的,增強統治力的或者是兵書,那肯定是沒有的。
不過不久之后大唐和新晉的草原霸主薛延陀之間,還是沒能避免大戰了一場。
慎獨自然又挑起了開路先鋒的重任,李績依然是三軍統帥,一戰將薛延陀給滅了。
感受到大唐的強大,北方的各大部族,包括九姓鐵勒這些本來跟隨薛延陀混的,都投了大唐,契丹,回紇等也都老老實實的聽命于大唐。
至此,李承乾的威望算是徹底樹立了起來,也將大唐的領地擴張到了一定的極限,在北方也設置了一個都護府,用來管理草原上的事務。
在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徹底鞏固現有地盤后,李承乾自覺地已經是時候了,該實現李世民一直想要實現的一大理想,征伐高句麗!
大唐國內如今可不缺糧食,因為連年豐產,尤其是水稻的高產,糧食價格一直處于低位,大唐官方每年都要從百姓手中買上許多糧食,放入常平倉,以免糧賤傷農。
如今戰時需要的糧食調撥起來可就方便多了,儲備的多啊。
不過李承乾倒是也沒有太盲目的打算一口氣就把高句麗都給滅了,而是選擇了穩扎穩打,逐步蠶食,先吞下幾座大城建立,穩定的防線再說。
所以真正開赴過去的軍隊,并不像歷史上規模那么龐大,主要也就是李績及薛萬徹,慎獨等幾員猛將,當然還有兩路配合的大軍。
形式上也更像是輪番上陣,先后攻下了遼東城,白巖城,最后還來了個圍點打援,把安市城也給吃下了,然后就暫時罷戰,轉而穩固在這幾城重的統治了。
而這一線隨后就成了大唐這邊練兵的地方,當然也成了許多新生代將領的試金石。
畢竟大唐開國已經這么多年了,最早跟隨李唐皇室轉戰天下的那批老卒,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也不適合再繼續征戰了。
而程咬金他們這些老一輩的將領,如今也更多的是作為威懾力量存在,輕易的不會出戰的。
比如這次的征伐高句麗,程咬金他們就是處于二線,駐防幽州等地,先確保大唐立于不敗之地再說。
而李承乾也知道鍛煉隊伍的重要性,為了不至于青黃不接,自然要通過這樣的戰斗,多磨練一些合格的兵將出來。
程銘振等大將,在這些戰斗中都有上佳表現。
而薛仁貴,席君買,劉仁軌,裴行儉等和慎獨同輩的年輕將領,也在遼東戰場上展露頭角,逐漸成了軍中的中流砥柱。
新羅和百濟也參與進了這場戰斗中,只不過他們的立場還不太一樣,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復雜。
這半島三國加入倒是可以理解,倭國也跑來,還不自量力的挑釁大唐水師,這就讓人不能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