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新野,曹變蛟和王輔臣率領淮軍騎兵,正在攻打裕州。
裕州是南下清軍的必經之地,只要攻破這座城池,清軍就會被阻攔住。
雖然淮軍都是騎兵,可是騎炮兵也能為攻城的軍隊提供火力援助。而且曹變蛟和王輔臣到了裕州之后,就地打土豪分田地,解放了大批佃戶。
翻身的佃戶紛紛踴躍參軍,這樣這支原本只有兩萬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就迅速擴編成一支擁有十多萬步兵的大軍。雖然那些步兵都是炮灰,手中只有木矛、竹槍之類的簡陋兵器,最多是得到了一些鳥銃、虎蹲炮、大刀、長槍之類的兵器,這些兵器也都是淮軍繳獲的清軍兵器,但這些步兵卻是用來攻城的重要力量。
淮軍開始攻城了,炮聲隆隆,騎炮兵的一百多門三磅野戰炮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聲,呼嘯的炮彈下冰雹一樣砸在城頭,女墻垛口碎裂,整個城墻被轟得搖搖晃晃。
戰場上,戰鼓隆隆,炮擊開始的同時,炮灰們推著簡陋的盾車,扛著簡陋的攻城器械,吶喊著向城墻發起了猛攻。
駐守裕州城的,并非是正規清軍,而是清軍的團練練勇之類,大約有一萬余人。
騎兵雖然不直接參與攻城,可是龍騎兵中的散兵,卻是最好的火力掩護單位。散兵們登上了望樓車,由炮灰們推著望樓車,抵近到距離城墻大約百步之外,以線膛槍向城頭清軍猛烈射擊,幾乎是槍槍奪命。
而普通的龍騎兵,也全部都下馬了,他們跟在盾車陣的后面,靠近了城墻。當炮灰們開始緊張的填埋護城河的時候,這些龍騎兵就躲在盾車的護盾后面,以燧發槍向城頭猛烈射擊。
燧發滑膛槍的精度不高,但在對三十步之內的目標射擊,還是有比較高的精度的,而且是多支燧發槍齊射,能形成猛烈的火力。
城頭的清軍被淮軍猛烈的火力壓制得根本無法露頭,只要一露出腦袋,就會被城下和望樓車上打來的子彈奪走生命。
護城河的水是從三十里外的白河引來的,河渠早就被淮軍的炮灰隊給堵住了。當淮軍炮灰開始填埋護城河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護城河以肉眼看得到的速度迅速消失。
“殺!”當一段護城河被填平,炮灰們吶喊著,扛起簡易云梯沖過了被填平的護城河,迅速把簡易云梯搭在城墻上,開始義無反顧的往城頭攀登上去。
這些佃戶,本來也不是什么良民,有不少人早年的時候曾經為闖軍裹挾,當過一段時間流民,后來闖軍敗了,他們逃回家鄉,重新成為農民。這些農民對躲在裕州城內的士紳們可是恨之入骨,恨不得殺入城內,把那些士紳全部殺光,以免他們帶著還鄉團和變天賬回來,再搶走自己剛剛分到的土地。
城頭的練勇冒著城下淮軍猛烈的火力,不斷的把滾木礌石、石灰瓶、火油罐砸了下去,大量殺傷城下的炮灰。不少練勇剛剛砸下火油罐,或者射出箭矢,就被淮軍一槍擊斃。
沖到城下的炮灰們前赴后繼,在淮軍猛烈的火力掩護下,拼命的向城頭爬去。
終于,第一名炮灰青壯爬上了城頭,他舉著簡陋的木盾擋住了砍來的大刀,又擋住同時刺來的兩根長矛,但還是被一根長矛刺穿了腰間。
身負重傷的炮灰并沒有退縮,而是拼了命的往前撲,整個矛桿扎透了他的身軀。這名炮灰忍住劇痛,抱住了那個刺傷自己的清兵,讓后面的戰友上來,砍死了那名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