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在龍川一帶橫掃所有的士紳鄉賢大地主的莊園,周圍幾個縣城的士紳階層幾乎被一網打盡。一座座士紳的莊寨,在淮軍的大炮面前不堪一擊,淮軍每到一處,架起幾門大炮,轟上幾輪,寨子就破了。遇上一些比較堅固的寨子,打造幾輛粗制濫造的簡陋盾車,后面跟上八旗俘虜弓箭手,再后面跟上火銃手,最后是大炮和散兵壓陣,盾車抵近了,放下裝滿火藥的箱子,就炸開了寨墻。
淮軍沖入寨子內,后面的錦衣衛緊跟著沖入,然后又是愉快的打土豪分田地了。
這里沒有江南那樣動輒幾十萬兩銀子、上百萬兩銀子的大戶,每攻破一處,能夠抄沒十萬兩銀子的士紳都算多的,一般的莊寨內也就抄到三萬兩到五萬兩銀子之間,但是積少成多,周圍一圈打了個遍,也抄到了白銀百萬兩,黃金八萬多兩,珠寶和其他的值錢物品不計其數。
淮軍順路橫掃過去,除了連續拔掉了三十多座莊寨之外,還順手牽羊攻破了興寧、長樂(非福州長樂,而是今五華縣)、程鄉(今梅州)、平遠、鎮平(今蕉嶺)等多座縣城。
這些縣城在淮軍強大的攻勢之下,也是不堪一擊,除了長樂縣令直接開城投降,沒有受到懲處之外,興寧、程鄉、平遠、鎮平等縣城被攻破之后,縣令都被移交錦衣衛關押調查,等候他們的,將是株連九族的命運。其實李國棟的株連九族和之前的一樣,盡量少殺人,以抄家、沒收財產為主。
周圍一圈的縣城被拿下了,淮軍的下一步該打哪里呢?
李國棟提出了建議:“我們應該先打下叛軍兵力薄弱的潮州,畢竟潮州是一座府城,我們攻破了那么多縣城,有不少士紳還是跑了,除了一部分跑去廣州,一部分跑去惠州之后,其余的士紳全部跑去了潮州。若是我們不先打掉潮州,就直接往西進攻,那么那些跑掉的士紳他們會甘心自己的失敗嗎?答案是肯定不會的!他們必然會在潮州總兵車任重的配合下,組建還鄉團打回來!如果我們大軍已經西進了,那么一旦還鄉團來了,我們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費了!”
“還鄉團?”眾將面面相窺,“這是什么?”
“就是那些士紳他們被我們打了土豪分了田地之后,肯定不甘心失敗,組織起來的反動武裝,一旦被他們打回來,錦衣衛和東廠新招募的當地錦衣衛和東廠番子肯定會被他們殺害,在打土豪分田地中最積極的老百姓也會被他們殺害,不久前獲得解放的老百姓,也會重新回到原來的水深火熱之中。”李國棟解釋道。
雖然將領們不知道什么還鄉團、反動武裝、解放老百姓等新的名詞,但聽李國棟這樣一說,大致也就理解了是什么回事了。
還鄉團,就是地主士紳為了奪回自己的既得利益組建的武裝力量,反動武裝,就是那些地主士紳的武裝,解放老百姓,就是給老百姓分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可能有些人認為,所謂的地主階級,是祖祖輩輩一代代勤勞致富積累下來的財產,購買了田地,這才成為地主。歷史上每次改朝換代,都有大量的地主被殺,很多朝代初期,還有均田法,每個農民都分到了田地,明初,朱元璋也殺了很多地主。可是為什么后來又出現了地主呢?是因為每個人勤勞程度不一樣,肯吃苦耐勞的農民就變成了地主。
可是在明末,上述的觀點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明朝中期那些單純依靠勤勞致富產生的地主,只要家里沒有人考上科舉,早都破產了。
明朝的功名免除賦稅勞役制度,導致沒有功名的單純地主,根本競爭不過那些有功名的讀書人。你沒有功名,土地越多賦稅越重,到了明末的時候,沒有功名的地主根本承受不起這樣重的賦稅,相繼破產。
而有功名的讀書人,憑借他們的功名,免除朝廷越來越重的賦稅,所以不管外面怎么樣,他們的日子都非常好過。
家里有地,但是沒有功名的地主,被迫把土地投獻給了讀書人,發展到最后,那些土地也被有功名的讀書人給奪走了。
按照崇禎說過的一句話,天下文官皆可殺,所以說即便是曹變蛟這種從大明朝廷出來的將領,也對殺那些士紳毫無罪惡感。別說曾經被文官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武將了,就連同樣文官出身的孫傳庭,這時候也對殺士紳完全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