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兵工廠內,分為了煉鐵廠、火銃廠、炮廠、盔甲廠和刀廠五個部分,李國棟先去參觀煉鐵廠。煉鐵廠內有四座新式高爐,這些高爐結合了李國棟和宋應星的優點。煉鐵廠邊上就有碼頭,分為焦炭碼頭和鐵礦石碼頭。一艘艘滿載著鐵礦石的船只從北江順流而下,這些鐵礦石大部分都是從韶州運來的。而那些滿載著焦炭的船只,則是從東江過來的。由安南運來的優質煤炭被送到惠州之后,煉成了焦炭,然后運到佛山。
鐵礦石和焦炭被倒進了高爐內,由畜力拉動的風箱給高爐源源不斷提供了新鮮空氣,爐火熊熊燃燒,不久之后,工人就打開高爐,以絞車拉起了高爐,從內中倒出了滾燙的鐵水。等到鐵水凝固之后,沉淀在鐵板槽底部的就是粗鋼,上面的一大片就是品質上乘的生鐵。
高爐冶煉鐵礦石獲得的生鐵,就可以拿去鑄造火炮和火銃了。
一部分冶煉獲得的生鐵,被放入更高溫度的高爐內,就獲得了熟鐵和少量的墮子鋼。鐵水被關入了管狀的容器內,冷卻之后,就得到了一根根的鐵棒。
這些熟鐵棒,就是用來打造火銃銃管的材料。
以熟鐵棒直接鉆成銃管的辦法,是李國棟發明的新式制造法。以這種方法來打造火銃銃管,比起原來的把鐵皮打成鐵管的辦法要快得多了,一名熟練的工人操作一臺手工鉆床,一天就能鉆出四根銃管。而以原來的捶打鐵片卷成銃管的辦法,一名工人要五天到十天,才能打造出一根合格的銃管,效率提高了至少二十倍!
以往打造火銃,耗時最長的就是打造銃管了。如今有了鉆床法制造銃管,速度提升了二十倍。這座兵工廠內有十臺鉆床,由十名技術熟練的工人操作,這就使得這座兵工廠每天就能生產出四十根銃管,一個月可以生產一千二百根銃管。
之所以采取手工鉆銃管的辦法,而不是采取效率更高的水里鉆,是因為水力鉆的精度不好控制,很容易把銃管鉆壞了,所以鉆銃管是以人力鉆床來鉆。
接近了鋼鐵質量的問題之后,佛山兵工廠生產的所有火銃都是清一色的自生火銃,也就是燧發槍。
由煉鐵獲得的粗鋼來打造,工人掄起錘子一次次的敲打粗鋼,仍然采取了百煉成鋼的辦法,把粗鋼變成精鋼。因為原材料本身已經是粗鋼了,把粗鋼打成精鋼,耗費的時間就節省了很多。
百煉成鋼獲得的精良彈簧鋼片,就可以用來安裝在燧發機上面,這是燧發槍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而少量品質最上乘的熟鐵棒,則被用來加工成神銃,也就是線膛槍。
接下來,李國棟去參觀刀廠和盔甲廠。
盔甲廠都是以水力鍛打的辦法,來制造一塊塊的板甲。不過盔甲廠的規模不很大,產量也不是很高,因為按照李國棟的軍師改革,今后不可能給每一名士兵都配備上結實的鎧甲。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火槍手再配備上鎧甲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想要能防住火銃彈丸射擊,士兵需要披著異常堅固的鎧甲,還要攜帶一面厚實的鐵盾,才能擋住火器射擊,而且那一套沉重的裝備也就只能防止火繩槍和燧發槍,在火炮面前都是渣渣。
所以說,今后仍然配備鎧甲的就是重騎兵和擲彈兵,其他兵種幾乎不再裝備任何鎧甲。
刀廠的規模倒是不小,畢竟刀還是一種最重要的兵器,不僅鐵甲擲彈兵裝備刀,夜不收裝備刀,水師蛙人營要用到刀,就連火銃手身上都配備了兩把刀,一把刺刀,一把多用途砍刀。
不管任何時候,刀子都還是有用的,哪怕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信息時代,士兵身上仍然裝備了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