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下,大西軍已經圍困了一年多了,城內的糧食已經即將告罄,可是守城清軍在趙良棟的嚴厲彈壓之下,就是不肯出城投降。
趙良棟心里十分清楚,這成都城內,誰都可以投降,哪怕是愛星阿這個滿洲人都能投降,唯獨他不能投降。因為張獻忠就是被趙良棟親手射殺的,就算他趙良棟放下武器投降,等待他的,也是被大西軍以最殘酷的手段處死的下場。
李國棟也不可能為趙良棟求情,盡管他堅持少殺人多改造的原則,華夏要在今后牢牢控制住世界第一的寶座,需要人來殖民、建設,同西方白人搶占土地,所以他鼓勵少殺人,多改造。可是對趙良棟這個殺害張獻忠的兇手,李國棟不可能為他一個人求情而得罪整個大西軍。另外,真實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的悲劇,就是趙良棟造成的。
原本的時空里,大西軍同清軍在四川激戰了十多年。不可否認,張獻忠在四川也有殺人,但他殺的大部分都是土豪劣紳。清軍攻入四川之后,就殺了一批“通匪”的無辜百姓。之后大西軍同清軍在四川十多年的爭奪戰中,雙方都有抓丁當兵,四川的青壯年男子幾乎被抓光了,剩下的孤兒寡母逃進山中,艱難的活下去,很多人因此就餓死了。
也有的婦孺老弱勉強活了下來,也不敢再回西川平原了,她們知道一回去,好容易拉扯大的半大孩子馬上就會被人抓去當兵,然后死在戰場上。
這十多年的戰亂中,四川的清軍將領除了李國英之外就是趙良棟了,所以對四川人口銳減的血債,算到趙良棟身上一點不過分。
經過張獻忠和清軍來回屠殺,又經過十多年的戰亂,四川人口剩下的已經不多了。但是還沒有到需要湖廣填四川的地步。
最后給四川致命一擊的,是后來的吳三桂造反。很多在當年戰亂中勉強活下來的四川百姓都希望恢復漢家衣冠,所以支持吳三桂。吳三桂戰敗之后,趙良棟最后屠了四川,這才造成了湖廣填四川的事件。
也許是四川這塊土地的水土吧,這塊土地養出來的人特別堅韌,幾次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四川人都是堅持到最后。蒙元滅南宋,四川的釣魚城堅持到最后;清滅南明,雖然四川人堅持得沒有鄭成功久,但在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四川人為了恢復漢家衣冠,支持了大周;到了抗日戰爭,川軍為了民族付出了最大的犧牲。
湖廣填四川,明末清初,四川幾乎被屠光了,為何后來還能如此堅韌?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緣故吧。
對趙良棟這個屠川的主要罪人,李國棟不可能饒恕他,所以就干脆借著大西軍之手把這個人給殺了,也給了大西軍報仇的機會,用來收買大西軍的人心。
至于以后大西軍何去何從,李國棟已經有了安排。他的考慮是,在北伐結束之后,由李宏,也就是蘇布德那一支清軍改編過來的明軍,將會驅逐清軍沿著北海(貝加爾湖)一線一路往西,把清軍驅趕到歐洲去,讓白皮們再次哀嘆,黃禍又來了。
吳三桂是平西王,那就繼續讓他平西好了,一路往西,用來掃平綠綠。
闖軍就派遣去攻入青藏高原,把西藏正式納入版圖,然后再南下,掃蕩莫臥兒帝國,大不了同英國人共同瓜分南亞次大陸。
至于大西軍的未來,收復了成都之后,讓他們南下驅趕偽永歷帝,直到把他們趕到緬甸,然后大西軍以此為借口,也攻入緬甸,最后在印度洋的岸邊同闖軍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