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晴一段日子沒回雙河村,沒想到一下變得這么熱鬧。
秀晴:“河邊好像多了不少屋子?”
牛嬸子:“都是咱們家的佃戶蓋的,過了年有不少人家都住了過來。常來給咱們面館送貨的陳大山,帶著他弟弟就住在作坊附近。”
秀晴很意外,“大山搬到雙河村來了?”
牛嬸子:“嗯,他們那的東西我們后頭林子里都有,采了直接就送來,少擔十幾里地呢。”
驢車緩緩駛向北河溪。此時正值枯水期,淺淺的水流蜿蜒著將這一片土地分成南北兩塊。
溪水之南除了岸邊新蓋的草房,沒有幾戶人家。因為地勢不太平整的關系,農田也只在丘地之間的凹處開出零散的幾塊。
牛嬸子:“北溪南面這一塊地若能開出來肯定是肥田。”
秀晴:“雙河村是個小村子,況且南溪那邊都是平地,誰愿意上這兒來啊。”
秀晴的四畝地就在那些丘地之間,位置不算好但確實土質肥沃。
牛嬸子心里卻清楚,雙河村人口不多又一直沒出什么富戶鄉紳,不然這些個丘地早就被人開出來了。
牛嬸子:“秀晴不妨與里正商量,看能不能在附近再多買幾畝地種著,也省得作坊去外頭買。”
村里人沒本錢,秀晴卻是有的。醬鋪子的分紅發下來了,不過一個半月便有四百多兩,比面館賺的銀子還多。
秀晴也愿意多買些地,留給自己養老也好,給張節娶媳婦也好,總是不嫌多的。
于是應下來晚些再去見里正。
驢車到了北溪,溪水上牛嬸子請匠人建了一座木棧橋。現在是冬季,人車將將還能過去。到了夏日漲起水來,那是萬萬過不去的。
秀晴知道過河的不便,很是贊賞牛嬸子的未雨綢繆。
秀晴:“這棧橋建好了,不光作坊里方便送貨出去,里面這十幾畝地也好耕作多了。”
牛嬸子:“那可不是,這大冬天的誰愿意天天蹚水來回啊。那些佃戶都是見橋建好了才一個個在岸邊搭起屋子來。”
修路建橋對一個地方來說是件很具功德的事,所以哪怕牛嬸子提出修橋的時候秀晴手里并不寬裕,也還是出了錢。
等過了橋,地里的農人看見秀晴和牛嬸子紛紛打起招呼。
看著屬于自己的一大片原本是荒地的緩坡,現在變成了三級平整的農田,上下各處都是農人種著各種作物。秀晴恍惚有種不真實感。
秀晴:“一下子就都種上了呀。”
牛嬸子:“且種著吧,還得種上幾季這地才能肥起來。”
從棧橋到院子的門前夯實了一條寬闊的土路,驢車走起來又快又穩。
遠遠地就看見院墻里好幾股炊煙同時升起。
秀晴一推開大門,就見里頭院子堆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罐子。有粗陋的陶罐也有精致的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