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來不及說再見。
沒有驚醒夢中的可兒。
葉風悄然踏上飛往中海的飛機。
中海徐文揚市長、中芯國際創始人張如京,紛紛聯系他,讓他盡快回國。
中芯國際陷入了國際官司,一旦輸掉,就會萬劫不復。
這次,來接葉風的,是很久沒露面的王建國。
中芯國際的事情,還是如葉風記憶中那樣,鬧大了。
甚至連王建國在車上都來問葉風,“葉董,中芯國際是不是要輸了?”。
臨到了,王建國還問了一個終極命題,“我們自己簡產的芯片,到底行不行?”
葉風點點頭,又搖搖頭。
這讓他想起一個號稱“央視最牛采訪的視頻”。
記者:目前為止我們鋼鐵產能情況怎么樣?
馬科長:鋼鐵我們的歷史發展比較長,產業工人比較豐富。
記者:那到目前為止我們鋼鐵產能情況怎么樣?
馬科長:我們實施精鋼戰略是想在調整布局的過程中,提高裝備水平,做好節能減排,搞好循環經濟發展。
一個是真的敢問,一個是真的沒辦法答。
一旦中芯國際倒下,華國大陸芯片的真實現狀就是,重回落后西方20年的境地,甚至更多。
芯片生產大致分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測三大環節。
芯片設計的工具,用的都是國外的EDA軟件,就連華國最好的芯片設計公司也只是剛剛開始“去美國化”,可以說在這一環節,華國無一家挑得起大梁的公司。
芯片制造環節,全球最大最好廠商就是臺積電。臺積電現在已經實現21納米工藝制式的量產,而大陸最好的芯片制造公司中芯國際,剛剛完成45納米的量產。
華國表現最好的,是封測環節。但這個環節的利潤和技術含量,并不高。
真實的情況就是,落后。
如果非得加上兩個字,那就是,極其落后。
沒有人在乎芯片行業是個極其燒錢的行業,什么幾十億,幾百億投進去,連個水花都看不見。
也沒人在乎芯片行業是個需要時間的行業,可能幾年、十幾年都看不到成績。
也沒有人在乎國產芯片行業的人才缺口,達到了30多萬。
也沒有人在乎芯片行業是個“贏者通吃”的行業——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老四舔舔碗底,至于后邊的,全看命。
更沒人在乎,由于1996年的《瓦森納協定》,華裔的工程師無法進入歐美半導體公司的核心部門,華國公司買不到近二代的設備。
我們的最新研究,就是人家已經過時二代的技術。
根本沒人在乎這些,既然國外的芯片有得買。
國產的芯片,罵就對了。
但即便這樣,仍有一大批人,堅守在這個行業,從未離開。
……
中海張江高科。
中芯國際產業園。
60歲的張如京博士,白發蒼蒼,手握著胸前的十字架,口中念念有詞。
他就站公司門口,迎著涼涼的秋風,等待著葉風的到來。
中芯國際迎來關鍵時刻,他想一個扛下所有,但是現在,他發現自己扛不住了。
“或許,應該把這一切都交給年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