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青城山前山到后山距離其實有點遠,還需要一定的車程呢。”
開了幾分鐘的車之后,張曉在泰安古鎮停下了車輛,然后繼續介紹道:“泰安古鎮環抱于幽靜的四釧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之中,是青城后山的第一景點,每逢佳節便引來游人無數。”
“有史以來,泰安古鎮便是扼郕都平原西入大小金川的必經驛道上之重鎮。古稱“花坪老澤路”,唐時為味江寨,清時始依場后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場,是郕都茂汶、金川物質交流的中轉重鎮,歷來商賈云集,市場繁榮。”
古鎮以泰安寺為中心,泰安寺是青城山佛教寺廟最悠久的存在,從唐宋時期開始,泰安四就是佛門弟子心中的圣地。寺廟外有明代高僧鑒隨大師的靈塔,寺廟周圍還有銀杏樹和古紅豆樹等數十株參天古樹。
這里梵音禪唱,環境空靈,最適合游人參禪拜佛,敬香祈福。
“進入古鎮最先迎接游客的是泰安古鎮牌坊。牌坊整體是用石頭制成的,上面雕刻有一些小小的佛像,在牌坊最上面還有一對小石獅子,支撐的柱子上也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與楹聯。”
除此之外,張曉在上山路上也碰到了好多賣臘排骨,臘肉的。
“不得不說都有點香啊!!”
“四釧這邊的臘肉是樹枝的煙熏的,肉里面會帶有樹脂的香味....我就在這里吃頓午飯,再去逛一下后山吧。”
這里商業化并不濃,不特別出名和熱鬧,但它古樸雅潔,安寧祥和。走在潔凈的小街上,兩旁是潺潺清流,蜿蜒流經每一條街道、每一戶人家。小鎮的盡頭是古泰安寺,山門輝煌,廟宇金碧,鐘聲隱隱。
然后,一陣困乏與饑餓襲來,張曉也懶得再繼續尋找了,隨意選中門口有一棵參天銀杏樹的面館吃面。
面館叫“銀杏面館”,古色古香的門臉兒在臨街一樓。
看到張曉進了門,頭頂上還盤旋著一個無人機,老板娘很殷勤地迎上來問候他,并迅速將菜單遞給他。
緊接著,老板娘如數家珍地報出一串兒自家面館的特色面并做了簡要介紹。
聽完老板娘介紹,張曉毫不猶豫地點了“擔擔面”,再準備給肚子留點兒空間,待會兒再去吃別的美食。
“各位,四釧擔擔面可是郕都市和自貢市的一道傳統小吃,屬于川菜系,該菜品起源于自貢市,由面粉、紅辣椒油、芝麻醬、蔥花等材料制作而成,是“華夏十大面條”之一。今天就來好好嘗一下~”
很快面便上來了,張曉率先嘗了幾口,并點評道:“擔擔面”很地道,但沒我預想的麻辣。無獨有偶,幾年前,當時在長安我家附近也開過一家“銀杏面館”,專賣“擔擔面”;我當年常去那兒吃“擔擔面”,感覺很麻夠辣。”
“今天來到“擔擔面”的原產地,反倒覺得味兒平和了許多。我想,估計是考慮到古鎮大都接待外來游客,面味兒平順一點兒更容易被接受。”
“哈哈哈,不得不說曉哥的腸胃功能是真的強,太能吃辣了!!”
“曉哥別提,真的比咱們四釧人更像四釧人啊....”
“我也以前經常吃擔擔面,真的夠勁道夠爽,也夠麻辣啊!!”
張曉吃完面,喝了面湯,原湯化原食,符合幫助消化的傳統飲食習慣。他卻覺得胃里都欠點兒,去古鎮的兩條街道上繼續尋覓美食。
臨街的一家飯館半開放式的后廚門外,高高的一摞籠屜熱氣蒸騰,陣陣五谷獨有的香氣撲鼻而來。
張曉走近一看,廚師正揭開籠屜蓋兒,將蒸熟的一籠“葉兒耙”放在一旁寬大的案板上。半包裹在鵝黃色包谷葉中的白的、黃的、褐色的“葉兒耙”攫住了他的面目。
他立即情不自禁地將鼻子湊近這些胖乎乎的冒著熱氣的尤物,貪婪地聞了又聞,仿佛要搶先把勾人魂兒的香味都吸納到他的五臟六腑。
“哈哈哈,看曉哥這模樣太夸張了吧!!”
“曉哥估計真的餓著了....”
“曉哥,注意點形象啊喂!!”
外邊風雨交加,張曉進到了店鋪里,不顧店鋪主人向他投來的異樣目光,兩只手不斷倒換著還很燙的“葉兒耙”,邊倒換邊咬上一口燙嘴的“葉兒耙”,用自詡頑健的舌頭快速攪動以便盡快降溫后再咀嚼、下咽。
就這,迫不及待的他還是難以防備咀嚼后仍很燙的“葉兒耙”沿著他的消化道一路燙將過去,燙得他用手從外面沿著食道一直忙亂地捋到腸胃部,企圖阻止燙的突襲,但這僅僅是安慰心理的招數,根本不起作用。
一時間,張曉自嘲道:“哈哈哈,看來我的確太莽撞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
他只好等燙勁兒緩解后,再很小心地吃下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