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當和尚。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斗爭失敗后的一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
“縱觀歷史,為了奪位父子相殘、兄弟相戮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大理九位國王禪位出家就避免了這種悲慘結局,而且也使諸多生靈免于涂炭。”
“至于順治嘛,他其實并沒有出家,而是得天花死了。由于順治帝生前信奉佛法,曾流露出想要出家的心思,民間這才逐漸傳出了順治帝在五臺山出家的消息,但是順治帝出家的事情多見于文學和戲曲之中,正史中并無提及。”
趙一燕曾經去過崇圣寺游覽,沒想到莫名的從張曉的口中聽到了寂照庵三個字。
“寂照庵?這是什么地方?”這就觸及到趙一燕的知識盲區了,她好奇的問著。
張曉笑道:“這寂照庵,在點蒼山南麓,山的最頂端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可以說是華夏最美麗的尼姑庵,也是華夏最文藝的寺廟!”
一聽聞尼姑庵三個字,陳曦眉頭一挑,聽起來這尼姑庵好像很有趣啊。
而且還是最美的且最文藝的尼姑庵,有著美麗的名字,寂照庵。
“不過曉哥,你確定嗎?我之前大理大大小小的景點都游玩過,我咋不清楚咧?”趙一燕疑惑的問道。
張曉點了點說道:“大理蒼山寂照庵,一座沒有一絲香火氣的寺廟,我向往已久,滿院花木茂盛,清幽而禪意,這里或許不應該稱之為寺廟,而是一座超然世外的秘境!”
“額,還真有?我還真沒去過。”趙一燕嘟囔道。
張曉呵呵一笑:“走吧,接下來,我們先到崇圣寺去游覽一下!!”
很快,他們乘著張曉的房車行駛了一公里多,便來到了一座山峰腳下。停下車輛,張曉遠遠眺望而去,忍不住感慨道:“明楊慎在《點蒼山游記》中曾這樣描述初見大理時的印象: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云之上。我初見大理崇圣寺三塔時,大概也是這種感覺。”
“總而言之,今天我就帶大家游覽一下崇圣寺三塔。
“要游覽這里,一定要把自己扔回到歷史里,這樣才能游出韻味。千百年前,我們的先輩是如何完成這一建筑壯舉的?千百年間,歷經歲月侵蝕和多次大地震的考驗,三塔為何能在蒼洱之間屹立不倒,留存至今?《穿行在大理的古塔間》一書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它有一雙從過去朝現在看的眼睛,也有一雙從現在朝過去看的眼睛,無論過去的、現在的眼睛,它們都凝視著我們。”
“當你真正走近三塔時,或許內心也會生發出別樣的感受。”
趙一燕笑道:“誒,曉哥還是這么喜歡引經據典,古詩隨口拈來啊!”
“的確!”陳曦打趣道:“游覽這樣的人文景點,其實需要一個像曉哥一樣導游,才玩的有意思。”
頓了頓,張曉繼續介紹道:“它見證了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盛極一時的情景。今天我們走在崇圣寺,其實感覺規模并不是很大,但這座建于幾千年前的寺廟,根據歷代的修建,曾經輝煌一時。據古籍記載,曾經建造此塔的工匠有四十幾萬,歷時八年才建成。不過經過歷年戰亂,這里幾乎被夷為平地,我們現在看到的整個寺院,都是上世紀末逐漸修建完善的。”
“大家看,這里有三座佛塔呈鼎立之勢,中間這座塔叫千尋塔,知識點來了啊!!有塔便有寺,這是佛教建筑的特色,從結構上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77年的時候初次修建,在千尋塔的塔頂和塔基,都清理出了南詔大理時期的佛像,600余件文物,可謂是發現重大啊.....”
“哇塞,我記得三塔香煙,就是這里么?”
“這里有翻出六脈神劍秘籍嗎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