逨盤,還是我們的!
他們恨不得直接和西方對線,大喝一聲:你們沒有!
易澤自然不清楚彈幕還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他依舊在循著歷史的足跡,繼續堅定不移的走著。
“華夏文化的基因和特點,有很多都是在西周時期開始的,而華夏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體制框架基本成型,華夏百姓幾千年來遵循的人倫觀念,也在那時被強化。”
這樣說或許很多人并不贊同,但是而今我們所說的許多經典,比如說詩書禮樂,包括《周易》,都是在這個時代產生。
整個西周時期,是華夏禮樂制度,是華夏禮樂文化奠基的時期。
“其中的分別其實很明顯,想必大家還記得之前說過的,殷商先民,最為尊崇的就是鬼神,因此衍生出來的繁雜的祭祀和占卜制度,那么周人信奉的是什么呢?”
易澤的這個問題拋出,立馬就有人在彈幕上打出了答案。
“禮樂制度!”
“孔子一生都在追尋著禮樂制度,克己復禮,重回西周時期的禮,就是他一生的追求!”
“殷人尚鬼,周人尚禮!”
彈幕上洪流一般的涌過“禮樂制度”四個大字。
易澤微笑著繼續道:“殷人尚鬼,周人尚禮。周人用一系列不容侵犯的嚴密制度,規定了貴族各個階層的尊卑貴賤,并最終形成了一套極為完善的治國典制。”
根據后市流傳的《禮》書記載,周代實行的禮儀制度,高達三千多種,而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在金文中有所體現。
在后面出土的鄂侯馭方鼎之中,就記載了周王與鄂侯馭方舉行的一次射禮。
所謂射禮,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所進行的弓矢競技。
迫于周王南征的軍事壓力,鄂侯馭方在這一次射禮中故意示弱,討好周王。
當然,這是周王同地方部落首領之間的一次“友好”互動。
“在鐘鼓齊鳴的美妙樂聲之中,禮樂制度大大增強了王室貴族之間的凝聚力,受到禮樂制度的影響,分封,上次,戰爭,契約等逐漸成為銘文的主要內容,作為個人及家族功績與政治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周的青銅銘文中,也有著先民的美好愿望。
他們希望這些器物能夠永久的流傳下去,因此在銘文的末尾,通常會鑄有“子子孫孫永寶用”這樣的句子。
“社會的發展和繁榮,極大地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這一時期,金文使用的單字明顯增多,尤其是形聲字,在漢字發展史中取得優勢性地位,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形聲字在戰國末期的時候,已經達到了80%,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華夏的文字體系基本上形成,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子,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
易澤身后,不斷有金文浮現。
可以看出,有些字即便不用介紹,大家也都能認識。
比如說“福”!
在金文中就相當的顯眼,讓人一眼就能夠看出這個字的意思。
而易澤,繼續行走在這條由文字鑄就的燦爛史詩之上。
“奪目的文字,雄奇的的廟堂之器,先民究竟是如何鑄造一段輝煌的文明?經歷了諸侯爭霸戰爭的洗禮,曾經燦爛的文字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