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不會。
不是每個人都有文人那種感物傷懷的心思。
《赤壁賦》中的客人,同現在“我有一個朋友”,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篇《赤壁賦》,在體裁方面則是“以文為賦”!
《赤壁賦》在保留傳統賦體近似于詩的特質與情韻的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
因此,《赤壁賦》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也正是因為如此,《赤壁賦》具備了散文的筆勢筆調,整篇文章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
賦講究對偶,在形式上受到的束縛更多,而《赤壁賦》則相對更為自由。
比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
簡而言之,讀起來很簡單,不會顯得生澀凝滯。
再往下一直到文章末尾,大多都是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簡單而言,好讀好記好理解,不會有漢賦那樣難以理解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寫。
易澤走過江河,走過繁榮的城市,來到赤壁遺址面前。
此時,月上正中,景色怡人。
恰如蘇軾所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你來了。”
蘇軾一身文士襕衫,頭發簡單的綁結在一起,說不出的飄逸。
觀眾們看著月色之下,兩人相得益彰,一時間不禁看花了眼。
“臥槽這也太帥了吧,有什么比兩個帥哥站在面前更讓人賞心悅目的呢?”
“作為一個男人,我不得不承認,易澤確實比我帥上那么一點點!”
“是啊,也就億點點而已啦!”
“此情此景,我只想作詩一首!啊,赤壁,水真多!啊,赤壁,月真圓!啊,赤壁,人真帥!”
“好家伙,你這是得了乾隆的真傳啊,佩服佩服。”
畫面之中,蘇軾面色淡然,不悲不喜的望著走來的易澤。
此刻的他,已經完成了人生中的蛻變。
就像一只毛毛蟲,在經歷風霜雪雨之后,成功的蛻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
當然,蘇軾這只毛毛蟲,還沒有蛻變之前,就已經比世界上絕大多數蝴蝶要美麗了。
“見過蘇先生,看來先生頗有所得。”
易澤躬身一拜,一路走來,他也算見證了蘇軾的蛻變。
從年少時的輕狂恣意,到烏臺詩案時的落魄惶恐,再到此時,不悲不喜,物我兩忘。
變化驚人,而且可喜。
“是啊,經歷了許多,總要有點感受。”
蘇軾臉上多了些表情,那是一抹豁達的笑意。
“對了,估計這也是我們最后一次見面了,能否問問,后人是如何評價于我?”
蘇軾最終還是問出了這個問題。
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一旦實現了財富自由,大抵上都會如此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