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么三國演義廣受關注,而三國志卻顯得默默無聞的原因了。”
“要是有一天三國志沒了,估摸著三國演義就成了正史了,實在是影響太深遠了。”
“這就是趣味性和歷史性的沖突了,嚴肅的作品未必能帶給觀眾好的體驗,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不然整個民族都會陷入娛樂至死之中,現在雖說有這個趨勢,但好歹,還能穩住。”
“所以說,紀曉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眼里的紀曉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人的想法是很難改變的,富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即便過去了百年千年,依舊有著爭議性。”
“要我說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至于歷史人物的好與壞,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并不在意這個人是好還是壞,因為不管他是好是壞,都不會對我造成太大的影響,我更在意的是,他能不能給我帶來快樂。”
“倒也是,說的有些道理,畢竟什么皇帝,什么宰相,都離我們十萬八千里了,這個悲催的世道里,工作已經很苦了,不如看點有趣的,調劑一下生活。”
“把歷史人物當做是生活的快樂調劑品,不怕以后的人也把你們當調劑品嗎”
“什么以后還會有人知道我”
“笑死,根本不會有人記得我好吧”
“真要是留下了名字,你說我是個變態色魔,那我也認了”
“確實,主要是向我們這樣的普羅大眾,未來歷史書上就是一句話就帶過了,大概率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中華人,青史留名那和我們有什么關系”
“扎鐵了老心,雖然確實是這樣。”
觀眾們有些歡樂,也有些感慨。
誠然,紀曉嵐在去世之后幾百年來,留下的傳說故事可以說是相當多了。
如果紀曉嵐還活著,看到自己的形象,不知道會不會氣急敗壞,或者說只是淡然的笑笑。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紀曉嵐留給大眾的,并不是他辛苦經營的權勢地位,也不是他晚年奮筆疾書寫就的閱微草堂筆記,而是他的人生經歷。
而且是被不斷放大、不斷充實過的人生經歷。
或許,紀曉嵐八十多年的一生,并不像電視劇演出的那般驚心動魄,也不是電視上所說的那般風采照人。
或許,紀曉嵐就是一個歐普普通通的朝廷官員,在自己的時代,做著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在不一樣的時代,進行著同樣的生活。
可能,紀曉嵐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死后,話題度依舊會如此之高,甚至于一生的經歷都被拍成了電視劇,并被許多人所認知。
相較于平常人,紀曉嵐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在青史之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名字,留下了屬于自己的故事,相比較于那些被一筆帶過的普通百姓,紀曉嵐已經做到了讀書人最高的追求青史留名。
但是,紀曉嵐也是悲哀的,在他死后數百年來,他的聲名,他的故事,被不斷的解讀,被不斷的填充進新的內容,以至于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紀曉嵐,已經不是歷史上那個真實的紀曉嵐。
在如今有著大量視頻化記載的時代里,人的經歷尚且可以作假,可以扭曲,更何況在那個只能通過紙筆記錄人物生平的時代中,一個歷史人物的面目,更是模糊不清,也更容易被后來人篡改。
紙上的文字,不分黑白,不分好壞,也不會保證自己能夠不被篡改。
因此,被記錄下來的歷史人物,到底是個什么模樣,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故事,始終會讓人產生疑惑。
易澤能做的,就是在觀眾提出問題的時候,通過正確的、至少是被認為正確的歷史資料,去盡可能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紀曉嵐篇章結束之后,易澤又開啟了新的一個篇章。
當然,也是這一次節目的最后一個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