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能在這種級別的防守下,依然保持64.3%的禁區終結率,靠的就是自己出色的身體協調性。
放眼整個九零年代,比邁克爾·喬丹力量出色的球員不在少數,但卻沒有任何一名球員比喬丹的身體協調性更好,同樣也打不出喬丹那種在空中對抗后飄逸且穩健的發揮。
雖然隔扣達人的協調性加成還遠遠達不到邁克爾·喬丹那個級別,但對于靠扣籃為生的蘇特而言,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驚喜。
幻想了一下自己身上掛著兩位防守人還強行暴扣得手的場面,蘇特感覺自己的雞皮疙瘩一瞬間遍布全身,那種感覺就好像發現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比如在東北某地意外發現了一只受傷的野生奧特曼??
至于為何是在東北,因為早在1935年,歌唱家張寒暉就疑似在東北見到過野生奧特曼的存在,并且還特意寫了首歌來提醒后人。
“我“迪迦”在東北,松花江上啊…”
下半場比賽回來,首節沒能跳到球權的老鷹率先發起進攻。
NBA的規則是,第一節跳到球權的球隊分別擁有第一節和最后一節的率先進攻權,而沒能跳到球的一方,則在第二節和第三節率先發球。
所以球迷經常能看到有些依靠防守拿下比賽的球隊,經常會“戰術性放棄”第一節的跳球,畢竟剛開場球員往往需要時間尋找手感,跳到第一撥球權并不代表一定可以打出優勢。
不過對于靠進攻和節奏贏球的球隊而言,該爭取的還是要盡量爭取,場上早早確定領先優勢,無疑是對球員的一種激勵。
重新回到賽場的蘇特表現得有些興奮,那副樣子就好像中場突然磕了興奮劑一樣,就連解說員查爾斯·巴克利都一頭霧水。
“看起來禿鷲這家伙好像有些興奮,下半場剛回來就表現得激情滿滿,讓人想起了凱文·加內特那個家伙,身上無時無刻都充滿著對比賽的激情。”
搭檔肯尼·史密斯笑著接道:“沒錯,凱文確實是一位非常富有激情的球隊,就連命中一次中投都會捶胸怒吼,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剛剛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扣籃。”
進攻端,蘇特興奮地提到高位,為麥金尼斯做了一個擋拆。
隨后在“大炮”布澤爾橫移上來之前,蘇特猛的一個反跑,突然向籃下開始空切。
即使布澤爾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甚至還故意留出了一步遠的位置,以便自己做出防守反應,可當蘇特擋拆下順時,布澤爾仍然追的吃力,感覺面前這家伙就好像一頭豹子。
“媽·的,為什么這么快!”
看到蘇特通過反跑出來機會,麥金尼斯想都沒想,抬手就將球從人縫中塞了過去。
接到傳球,蘇特一臉興奮地直殺籃下,哪怕身高兩米二一的大中鋒伊爾戈斯卡斯早已等候多時,蘇特也沒表現出絲毫的懼怕,迎著“大Z”的防守就迎難而上!
“砰!”
“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