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有成之人,可為真人
只有合道歸元這個境界,才算得上道者修行有成,那個境界,無論是任何歲月,都是強大的象征。
上古盛事,真人也是不弱。
如今之時,真人更是傳奇。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勘破虛幻,無有終時,道生本源。
那是得道的人。
何為得道
從天道之中,得到屬于自己道理的人。
“東君閣下,陰陽家傳承數千年,應該不缺少高深的修行真法吧”
弄玉侍弄著茶水,將毫葉沖泡,清香彌漫,捧茶近前,落于桉幾,公子偶有所得,就會書錄一些手札、文字。
或許不成圓滿,卻是靈光所為,用來修行參照,再好不過。
“如果是大周平王東遷之前,以祭祀一脈的底蘊,自然不會缺少那些修行真法。”
“祭祀一脈的傳承自人皇歲月開始,神都九宮的傳承或許一般,然而,為了統御之故,五帝歲月,都有收集一些修行之法。”
“祭祀一脈保存不少,是以,也算祭祀一脈所有,畢竟,祭祀一脈所有,便是五帝所有。”
“三代歲月也是一樣。”
“成年累月,數千年來下來,便是很多了,只是祭祀一脈的修行唯有神都九宮。”
“頂多將神都九宮之法給于完善,其中的缺點很難解決,那個源頭是人皇、風后等人留下的。”
“根據典籍記載,五帝歲月還好一些,五帝對于修行還是喜歡的,雖有限制,禪讓之后,就能突飛勐進了。”
“故而,也會流出一些修行之法,穩固勢力以及他日之用。”
“三代歲月,因天子之位血脈世襲,天子對于修行就比較忌憚了,雖無禁武令,卻也相似。”
“除卻親近之人、有功之人,一般人很難得到修行之法,對于天下間的一些修行之人,還有壓制。”
“三代以來,祭祀一脈的珍藏增多不顯。”
“修行盛事遜色三皇五帝歲月。”
“大商歲月,因數次變故,修行不為重視的祭祀一脈,傳承丟失一些。”
“大周歲月,大體如夏商,平王東遷,周室衰微,祭祀一脈有亂,傳承更是丟失大半。”
“數百年來的諸子百家傳承,八成以上的源頭都可以在祭祀一脈的傳承找到。”
“修行入真道,道理如一,那些傳承的創始者自身都能自成一家,諸子百家有那般盛況也是自然。”
“農家”
“農家的那位神農子應該是得了祭祀一脈流出去的上古神農氏、魁隗氏部族修行之法。”
“再加上己身感悟,給于熔煉,創出嶄新之法,有了農家的傳承。”
“儒家也是一樣,儒者,人皇歲月以來,就是專司巫、史、祝、卜的禮儀之人。”
“儒,得其名。”
“孔丘非尋常人,將儒之真意推陳出新,有了如今儒家的根基,再加上孟軻子之故,儒家盛事數百年。”
“道家”
“道家祖師當年更是遍觀整個大周守藏室之書,足足耗費數十年,耄耋之歲,才堪堪看完。”
“那里面不僅僅有大周自己的珍藏,更有祭祀一脈存入其中的書,畢竟洛邑之地不大,能放東西的地方不多。”
“數十年悟道,一朝修行,十年身融萬物。”
“后來的祭祀一脈入道家之中,想來也是當初的一些緣故,道家祖師能夠十年悟道,當有昔年祭祀一脈的人助力。”
“數千年的傳承非同小可”
“無論如何,大周平王東遷之后,尤其是諸子百家崛起,洛邑守藏室里面的珍藏越來越少,許多人都知道好處。”
“小圣賢莊的藏書樓,數萬卷的書那里來的”
“那些讀書人更知道好處,收集的更多,那也是儒家數百年來一直為顯學的根基。”
“諸子百家得了好處,祭祀一脈的好處就少了。”
“故而,數千年來的傳承剩下不少,卻也非弄玉姑娘你們所想海量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