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
“江水以南,地形復雜,多山脈河川,雖無險峻大山,卻也無太多平坦之地。”
“由著春秋以來、戰國亂世的紛爭,吳越之地而滅,在江東以南留下甌越、閩越。”
“五嶺之南,吳越族人零散,或為嶺南百越,臨近南海,還有南海百越。”
“五嶺與南海之西,還有西越、滇越等部族,雖然都有越字,卻并非全是吳越故國之人,也夾雜許多蠻夷山林之人。”
蒙武身披重甲,立于沙盤一側,手持一截細細的竹竿,對著大王一禮,便是緩緩說著江南之地的形勢。
從形勢而觀,并不復雜。
然……下江南的難度,本也不在那些越人部族的身上,面對大秦鐵騎,那些人不可能有攔阻之力的。
“故而,大王、上將軍等擬定南下進兵分三路。”
“一路從江東吳越故地南下,從會稽南下甌越等地。”
“一路從云夢大澤、洞庭水域南下,進入閔水之地,平定西越、滇越等地。”
“一路從彭澤南下,越過嶺南,過湘離之水,平五嶺與番禺、南海等地阻礙。”
“期時,三路大軍匯聚,江南便可徹底平定!”
蒙武敘說著關于大軍南下的具體細節,共分三路大軍,三路南下,從輿圖而觀,完成各自目標,便可匯聚一處,將江南納入輿圖之中。
語落,不在多言。
“五嶺?”
“略有所聞,據說是江南之地最為險要的所在,楚國的兵力南下最遠,也就到達那里。”
大田令鄭國不知何時,也已經從案后起身,來到那簡單的沙盤之前,看著上面的標注。
緩緩一語。
自己行走諸國,諸國山川都了解,唯獨對于楚國江南不太清楚,或許楚國自己都不太清楚。
“五嶺者,是橫貫江南腰部的一片連綿大山,起至湘水,西北走向至東南海域邊緣。”
“先后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楚國兵力之所以只能夠到達這里,便是因為五嶺的攔阻。”
蒙武頷首,將竹竿落在江南之地的腰腹地域,先后將五嶺點了出來,也可以說,五嶺以南便是嶺南了。
嶺南則是有著嶺南百越,果然兵力南下,五嶺以北不算什么阻礙,嶺南則是大阻礙。
“這么說來,若然有大軍駐守在五嶺,便可扼制南北江南,甚至于諸夏?”
鄭國明悟,視線在五嶺之上停留。
“卻如此。”
蒙武點頭。
“五嶺這里可有通向嶺南的要道?”
李信一言,今日方歸來,許多事情不是很了解。
“根據舅父他們的所探,五嶺以南雖有要道,都是一個羊腸小路,大軍難以同行。”
旁側不遠的趙佗起身拱手一言。
舅父多年來一直在淮南、江南之地行走,對于五嶺那里的消息了解很多。
五嶺南下自然有道路,可都是一個供給少數人行走的小路,大軍南下,還需要重新開辟道路。
否則,也不能夠將江南之地徹徹底底的納入掌控。
“江水以南至五嶺所在,不為攔阻,那里有楚國過往的要道。”
“欲要越過五嶺,便是需要將山川開辟要道,不過,有護國學宮的利器,倒也能夠加快進程。”
蒙武再言。
嶺南開辟要道,要么將攔阻的山脈鑿空,要么將攔阻的密林砍伐,要么將河流湮滅。
砍伐密林,可以火燒。
河流湮滅,可以土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