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儒家之后,一直研讀先賢經典,且頗有所得,屢次論道,多令師兄弟嘆服。
堪為儒家后起之秀。
邵廣晴很喜歡這個師弟。
上首的掌門伏念聞此,亦是看向張良,他的確不錯。
“子房慚愧,尚未有萬全之策。”
淡綠色的雅致素袍著身,玉帶環繞,于小圣賢莊修學已經多年,閑暇修行,浩然已成。
拱手一禮,看向邵廣晴師兄,看向上首的掌門師兄,搖搖頭。
“萬全之策?”
“哈哈,世間焉得有萬全之策?”
“智者千慮,還有一失,何況我等乎?”
“子房,說說你的看法?”
“現今秦國勢力遍布齊魯,如今的局面不似先前齊國,我等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結局。”
“由著諸子百家和咸陽那里,我們已經損失太多了,果有良策,勿要隱瞞。”
感子房之語,談直卻陡然笑道。
自子房入小圣賢莊以來,便是跟著自己修行,可也只是跟隨了一年有余。
后來,自己便是教導不了了。
便是任由子房在小圣賢莊修行,小圣賢莊這里的前輩很多,若有疑難,隨時可以解決。
更別說,還有荀師在。
“師兄所言甚是。”
“若言眼下局勢,秦國攻下臨淄,納入齊魯之地,諸夏為之一統,秦國為一天下之國。”
“儒家之將來,自然要看咸陽那里是如何決斷?”
“子房以為,眼下諸夏剛定,儒家宜讀書為上,不宜摻合過多,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待咸陽那里有變,儒家在變,接下來,還要防備與諸子百家的關聯。”
“蘭陵城一戰,諸子百家傷亡慘重,依照秦法,對那些人會繼續追捕的,儒家不宜涉入。”
“子房所語,邵師兄已有言,故而未有更全之策。”
誠如此。
張良只好出言,實則也沒有什么好說的。
邵廣晴師兄所言已然極好。
儒家現在守中為上。
靜心讀書為上。
不宜摻合太多。
萬一惹得秦王不快,便是儒家的災難。
“守正中庸,以為局勢。”
“此策不錯。”
秦國勢大,果然儒家如先前所行,定然不妥,唯有靜靜等待了,等待合適的時機。
“此策雖好,也有不好。”
“儒家當有所為,也當有所不為。”
“根據中央學宮那里傳來的消息,秦王嬴政對于儒家并未有趕盡殺絕之意。”
“如此,我以為是儒家的機會。”
“更別說秦國一天下,咸陽那里定然有大動靜出,昔者大周攻滅大商,諸侯仍存,天下數百諸侯并列。”
“現今,諸夏間只有秦國一國,時局迥異,一切當變,一切大變,儒家如果不摻和其中,何以讓儒家之學大行于世?”
江邵泰,迥異于顯耀三脈弟子。
但……道理不弱,儒家之內,名氣不小。
聞諸位師長、師兄弟之言,都傾向于守中,那是一個絕佳的自保之策,卻非強大之道。
萬物陰陽有序。
一味的守中,不意味著真的沒有災禍降臨。
換言之,參與咸陽大事一二,也不是沒有好處。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