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圣外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這是內圣之修行。
修仁禮之道,打至圣先師乃至于更高的境界,可為內圣之坦途。
進而三綱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可為內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為外王!
無內圣,不外王。
內圣外王,陰陽一體,仁禮合一。
自當年玄清子在稷下學宮論道,所言內圣外王,被困境界數十年的公都子一朝悟道,破入玄關。
可惜,未有太久,便是坐化。
其人雖坐化,一身道理卻是傳下,掌門伏念便是所修最為精深,統合儒家八脈,越發氣韻不俗。
“你等所言都有些道理。”
“諸國而滅,諸夏歸一,諸夏正是大變之刻。”
“守正居中,是為大道。”
“入咸陽施展所學,也是大道,兩者并不相違。”
“只是儒家現在還不到入世以展仁禮之時,至圣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蘭陵之事在前,大變就在眼前,未可一窺全貌,焉得爭奪百家大勢。”
“待明晰本末,知其先后,可為之矣!”
入世!
以為實現儒家數百年來的夙愿,那是整個儒家上下所需要的,江邵泰等人想要。
自己更想要。
果然儒家是避世的學問,也無需道理傳播諸夏了。
伏念看向左右師長、師兄弟,朗聲而落,大勢而觀,儒家現在不適合大開門直面秦國。
除非對于諸夏之變有足夠了解。
“掌門師兄,難道就眼睜睜看著法家做大?”
“秦國推崇法家之道,無論是當年的秦國商君,還是秦國歷代之主,都是那般。”
“似是不喜歡儒家之學。”
“果然儒家退讓,豈非不妥?”
江邵泰拱手深深一禮。
聞掌門師兄此言,似乎不贊成派遣儒家弟子前往咸陽,起碼現在并不贊成。
“法家之道,旨在富國強兵,旨在在短時間內令府庫充盈,令兵甲齊備,令民勇公戰。”
“亂世之中,是以諸國多有變法,魏國、秦國、楚國、齊國幾國都是一樣。”
“然如今非大亂之世,諸國滅,秦國繼續行法家之道,行霸道之舉,已然極致,過剛易折,便是此理。”
“大亂之后,合當大治,那才是儒家一戰所學的機會。”
伏念看向江邵泰。
秦國推崇法家之道,并不意味著秦國要將其余百家之道,全部磨滅,否則,焉有中央學宮。
百家之道,各有所長。
法家雖妙,儒家也有玄奇。
“掌門師兄,雖如此,可令儒家弟子入秦國郡縣之地,以為施展所學,莫不亦是不妥?”
小圣賢莊每一年都有許多人進來求學,每一年也有許多人畢業,數十年來,諸夏間,儒家弟子甚多。
果然儒家不入秦國,那么,他們一聲就要荒廢。
何況,如師兄所言,大治之世,當行教化之舉,當令諸夏之人知曉仁禮。
那是儒家所求。
以為維持諸夏穩定之需要。
果然人人仁義禮智,何有大周而亂。
那便是根源。
“自然可行。”
“無論何時何地,儒家弟子欲要施展所學,小圣賢莊都不會攔阻,儒家上下也不會攔阻。”
伏念搖搖頭。
儒家弟子成千上萬,豈是小圣賢莊可以全部管轄的。
小圣賢莊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是做學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