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
“一應諸般,郡侯自行同少府商榷。”
“昨日,國府那邊傳來一份關于關中民爵、高爵之人越來越多的文書,郡侯也有知曉。”
“今日,又來了一份,這一份是來至關外河東郡的。”
“河東之地,昭襄先王歲月,便是將其納入大秦掌控之中,而且那里歷經韓趙兩國治理,民戶不少,田畝不少。”
“數十年來,有著秦國治下安穩,河東郡民戶達到二十萬戶以上,民力也有七十萬以上。”
“一郡之內的封爵之人不少,錢財、糧食都派出去甚多,有些縣域的府庫都空了。”
“這是一份訴苦的文書!”
秦王政拿起案上的一份文書,輕哼道。
單單只是訴苦也就罷了,關鍵是文書內的一些應對措施,自己有些拿不準,正好王弟過來了,念及此,將文書遞給侍者,落于王弟手上。
“軍士得封爵位,那些東西是他們應得的。”
“無論如何,那些軍士的東西不能少,否則,秦國就要亂了。”
周清一禮,雙手接過文書,打開一覽,如果只是尋常的訴苦文書,應該不會令王兄如何,當別有內涵。
訴苦?
難不成準備不予那些兵士應得的東西。
那可不成!
大秦一統天下,什么都可以亂,行軍打仗的老秦人不能亂。
“嗯?”
“這份建議……是河東郡的郡守杜陵上呈的?”
“提出的解決之法,倒是全面,依從中央學宮的開源、節流。”
“他總算還知道不能夠節流。”
“開源之法有三。”
“其一:鑄就半兩之錢,從商賈手中購買大量糧食,同時也能夠滿足軍士所需,也能夠滿足己身所用。”
“其二:借助河水,收魚鹽航運之利,允許商賈販鹽、販茶,收取重稅,彌補郡縣府庫空虛。”
“其三:允許商賈出錢購買土地、田宅,彌補府庫空虛。”
“有趣!”
“這三種開源之法很是有趣。”
“大王以為如何?”
文書上的內容不多,可是令周清感覺有興趣的很多。
比如這個開源三策。
合上手中文書,看向上首的王兄。
“寡人以為……,杜陵之策,并無不可用。”
有聞王弟言語間的異樣,秦王政丹鳳之眸微微閃爍亮光,開源三策自己從剛才就在思忖。
鑄就半兩錢,緩解郡縣壓力,有先例可尋。
不無不可。
向商賈收取重稅,緩解郡縣壓力,也有先例。
不無不可。
諸夏間空曠的田地很多,商賈欲要購買?如果花非重金,緩解郡縣壓力。
不無不可。
與其說向自己訴苦,不如說是想要咸陽同意杜陵這三策,緩解郡縣壓力。
“杜陵這三策,的確可以解決河東郡暫時遇到的壓力。”
“只是這三策,卻非表面這般簡單。”
“甚至于……這三策都涉及秦國根基,如若開這三源,大王以為會有何結果?”
周清覺得河東郡郡守杜陵的這三策……都很有針對性。
如若實施,眼前的壓力可以解決。
之后呢?
繼續開源。
那就不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