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蒙大王恩典,代其收攏羅網。”
“大師與昌平君之語均甚妙,趙高一時之間還真不好取舍,不如,先收攏羅網的根基,至于其核心再行細細處理。”
無論是護國法師玄清子之語,還是昌平君熊啟之語,都有一定的深意,趙高位卑言輕,自是好好聽之,只是,聽二人言語中仍有分歧,神情不由有些難色。
然則,數息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反正大王也只是讓自己收攏羅網,至于具體的模樣,還是先將其收攏過來之后,再行商榷。
念及此,面上微微一喜,無論是大師之語,還是昌平君之語,都是要重組羅網核心,即如此,先將羅網的根基掌控收攏再說。
“也可!”
周清瞥了趙高一眼,微微頷首。
“可!”
昌平君熊啟亦是頷首,旋即三人起身,走出府邸,領著數十位兵士,直入不遠處的文信候之中,近日來,文信候呂不韋一直在咸陽城中。
若是對方心誠,收攏羅網之事當很快成就。
******
而與此同時,比起羅網的交接之事,對于呂不韋來說,為自己重視的仍舊是修書與修渠,修渠之事,已經派遣了李斯為河渠丞,修書之事,還需要自己親自坐鎮中樞,給予把控。
《呂氏春秋》之言,一兩年之前,就曾散布于市井之中,承諾一字千金,尋找才學之人給予改錯,但未曾持續多久,便是將其撤了下來。
非為內容有問題,而是當時的朝野內外侵擾,外有秦趙、秦楚交戰,內有秦王政逐漸掌權,而且惡于自己,韜光養晦之下,便將其撤下,給予更多的充實和修訂。
如今,外亂不顯,內患不存,嫪毐之事給予平定,波及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如果在不進行對《呂氏春秋》之書給予放出,只怕自己在秦國的一切痕跡都沒有了。
自己可以失敗,但《呂氏春秋》不容失敗,百年之前,商君可以死,但其法不滅,其人永存,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
隆冬時節,八百里秦川為之荒涼一片,朝陽初起,寒熱交替,一縷縷霧氣升騰,蒼蒼茫茫籠罩了山水城池田疇林木行人車馬。
宵禁一夜的咸陽城,也是在陽光的直接照耀下,為之蘇醒,最后一陣雞鳴尚未消散,城內大道已是車馬轔轔市人匆匆。
官吏們乘車走馬,匆匆趕赴官署。日出而作的農夫百工們荷工出戶,奔向了作坊,奔向了市中,奔向了城外郊野的農田。
長街兩側的官署會社作坊商鋪酒肆民宅,也業已早早打開了大門,各色人等無分主仆,都在灑掃庭除奔走鋪排,操持著種種活計,開始了新的一日。
“快去看了!南門懸賞!一字千金……!”
咸陽城的南方區域內,乃是農工商的匯聚之地,明日初懸,市人在酒肆之中相聚私語之時,突然一個童仆從街中飛奔而過,清亮急促的稚嫩喊聲一路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