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于今歲來說,縱然老秦人有如此興致,也沒有那個心思,隨著時間的一天天過去,人人都皺起了眉頭,口中罵聲不斷。
去歲因為天旱而種下去的麥子,疏疏落落地出了些青苗,到了今天,非但沒有返青之象,反倒是一天天蔫蔫枯黃。
不過,好在有著水車的存在,靠近水流十里區域的庶民還能夠看到一點希望,再遠一些的就沒有一點希望了,若無水車,只怕靠近水流三五里之外的都沒希望了。
本以為啟耕大典之后,上天會下點雨,但是等了半個多月,仍舊沒有半滴水,若是和往年一樣,早就十天半個月的雨下來了。
昔年春日青綠醉人的婀娜楊柳,變得蔫嗒嗒枯黃一片。天下旅人嘆為觀止的灞柳風雪,也被漫天黃塵攪成了嗆人的土霧。秦川東西八百里,除了一片藍天干凈得招人咒罵,連四季常青的松柏林都灰蒙蒙地失了本色。
眼看著四月將至,老秦人心下惶惶得厲害了。上茬這茬,兩料不收,下茬要再旱,涇水河渠秋種要再不能放水,秦國便真的要遭大劫了。
就在秦國各大郡縣的庶民人心惶惶之際,來至咸陽城的兩道王書飛奔而落,身入各大郡縣,身入鄉里之中,一瞬間,整個秦國上下再次為之沸騰。
去歲之時,旱災嚴峻,一些坐擁劣田的老秦人與入秦的山東饑民知秦國法度,明秦王王書,一擁而上涇水河渠,舉國沸騰。
不曾想,今歲,又有了這般的情況,王書而觀,秦王還是牢牢記住他們的,還是將他們放在心上的,尤其是對于老秦人來說,對于秦法更是有了深一層的了解。
年初,便是有消息從山東傳來,因為干旱,關東六國早就免除了國內的賦稅,所以,身處秦國的關東游學士子就在言語,以秦法的苛刻程度,是斷然不會免除賦稅的。
而對于旱災之中的他們來說,無論如何也是承受不了的,然而今日,隨著王書的下達,一切的一切都要讓那些人失望了。
第一道王書依法緩賦,允許秦人在日后的三個豐年內補齊賦稅,且明定日后賦稅法度:小歉平年補,大歉豐年補。
開宗明義一句話:法不可棄,民不可傷。
一道王書而落,整個秦國郡縣沸騰,整個涇水河渠為之沸騰,為此,鄭國與李斯甚至吩咐河渠吏將王書快馬傳頌至各個河渠關隘之處。
涇水河渠幕府所在的源頭之地,鄭國登高而吼,將王書一言一語的說道下去,神情滿是激動,與他們相守這么長時間,自然知道這卷王書的意義。
正因為如此,才感同身受,一語落,整個涇水河渠周圍的數萬庶民先是為之一靜,而后震天動地的吼聲爆發而出,一位位庶民和工匠跪在大地之上。
南向咸陽城的方向,深深拜下去。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
這句傳承數百年的老秦人精神牽引而出,情緒蔓延至整個河渠上下,近兩百萬人為之興奮,為之沸騰,彼此之間,歡呼雀躍。
隨其后,又有消息傳出,這道王書的對策乃是如今坐鎮涇水河渠的護國法師玄清子所出,玄清子大師不僅是護國大師,更是河渠巡御史,嚴查關東六國的不法之人破壞河渠。
數月來,已經擊殺和擒拿了數百位關東六國之人,甚至于河渠之上,都有很多人見到護國法師的身影,其人雖不在河渠之上屢顯,但有其在,涇水河渠可以安穩修建下去。
甚至于,去歲以軍法軍制牽引災民上涇水河渠的策略也是護國法師玄清子所出,兩策之力,拯救數百萬庶民,一時間,整個涇水河渠之上,護國法師玄清子之名宛若神祗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