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清北大學生物科學院其他實驗室有,只要導師幫忙,肯定可以借用。
而實驗所需要的酶,幾千塊一瓶,能夠用一兩年。
難點在于選擇修改什么東西的基因,修改哪一段,修改成什么樣,一般情況修改失敗是99.99%的事。
白書龍手指彎曲,敲打著桌面,良久后才嘆道:“我其實是想讓你繼承我的研究,你知道袁老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我以前和他共事過,他說,最大的心愿是培育出2米高的水稻,可惜他沒有看到…….”
“我們國家生物科技落后啊,現在80%種子都靠著進口,大豆產業更是完全被國外掌控,基因編輯技術落后太多了,我希望你走雜交培育的路線,盲目使用新技術,很難成功啊!”
白書龍想到了很多,楊舟耐心地聽著,他很清楚國內生物界的情況。
比如大豆問題,完全是國外用了轉基因大豆傾銷,生產成本加上運輸到國內的成本,比國內本土生產成本還要便宜。
蔬菜也同樣如此,在2018年的時候,我國共進口農業作物種子七千萬公斤,光蔬菜種子就花費了3億美元。
諸如國內番茄、辣椒、洋蔥、茄子等蔬菜種子也都是從國外進口。
此外,玉米、馬鈴薯、白蘿卜也高度依賴進口。
以東北和黃淮海地區為例,黃淮海地區種植的玉米為漂亮國先鋒公司的“先玉335”品種。
東北地區種植的玉米主要來自德國。
白蘿卜進口自棒子國,棒子國的白蘿卜具有品相好、修長、汁多渣少、耐存放等優點,所以即便價格是國內種子的20多倍,仍然更具市場競爭力。
“洋種子”不但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價格普遍高于國內種子。
甚至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那就是“進口種子按粒賣,而國產種子按斤賣。”
就比如在2015年,自腳盆國進口的西蘭花種子,每袋價格在3500元,2016年上漲到6500元每袋,現如今漲到2萬多元。
除了光刻機、芯片領域落后,其實在其他方面,也落后很多。
當然也多虧了袁老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現在糧食產量提高,國內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種植其他農作物。
基因技術和雜交技術本身就是兩種技術路線。
以前白教授走的其實是雜交路線,研究的很多課題,都是通過雜交,改造植物。
現在楊舟卻提出用crispr技術,其實就是基因編輯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也是完全不同的,轉基因相當于將來自其他物種的基因添加到目標物種的基因組里去。
基因編輯技術則是在物種原有基因上進行修改。
目前屬于最前沿科技,所有成果都在研究實驗階段還沒有用于商用,這其實也是一次科技競爭,關乎下一個世紀的科技霸權。
ps:推薦差3票100,先加更了吧。繼續求投資求追投,這本書就寫生物植物類的黑科技,不寫外星人什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