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便會恍然大悟,知道是誰了。
學術的圈子,其實比較封閉,越高層越封閉,也越熟絡。
因為他們研究的東西,在整個地球上,已經是最前沿的了,和普通人根本沒有共同語言,能夠和他們交流的,也只能是相同級別的人。
楊舟還沒有到現場,這里已經和菜市場差不多,嘰里呱啦地各種語言充斥滿整個空間。
幾個華國院士聽到某些對話,臉色有些難看。
可能是西方人近代史上輝煌的成果,讓這些西方科學家們天然帶著一股高傲,看華國科學家眼神都有種蔑視。
楊舟前些天還拒絕所有交流會面,讓這些西方科學家們很不爽。
討論的話題,對楊舟一點都不友善。
屠奶奶坐在第二排,旁邊的院士小聲道:“今天楊舟有點難了啊,這些人都沒安什么好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現在只能相信楊教授了。”屠奶奶冷靜地說了一句。
她是見過大場面的人,當年去領諾獎時,臺下的無數目光,也都帶著各種各樣的情緒。
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事實,狠狠地打他們的臉。
讓他們知道,華國人不比任何人差。
屠奶奶也很希望看到楊舟能挺過這一關。
張豐的位置比較靠前,他畢竟是Cas9專利擁有者,對整個行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聽見周圍的各種議論,張豐嘴角含笑,這次清北大學可能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咯。
時間很快到了進場規定的時間一點三十分,無數穿著校服的清北大學學生志愿者拿著楊舟的最新論文進入大禮堂。
每個人都發了一份中英文雙語論文。
楊舟準備還算充分,考慮到英語畢竟是國際通用語言,把自己的論文提前翻譯過,不然他在臺上講什么,其他人只能大眼瞪小眼。
當然,今天他還是打算用中文講自己的研究成果,不過廖院士會跟著用英語翻譯一遍。
因為學術界的重心在西方的原因,能夠有一些成績的學者,都需要掌握多門語言。
而且大多數引用比較高的期刊,都是英文版。
在座的科學家們,就算英語口語不行,看英文論文的能力都是頂呱呱。
當全新打印的論文交到眾人手上,大禮堂的嘈雜聲慢慢消失,會場內,只剩下書頁翻動的聲音。
偶爾還伴隨著倒吸涼氣的聲響。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楊舟短時間內,竟然再次拿出成果。
他們都以為,這次會議,就是討論楊舟發表在《自然》上的那篇論文。
“怎么不是基因代碼系統與胡蘿卜的關聯,這新論文大家根本來不及看完啊!”張豐內心狂震。
這難道就是楊舟化解危機的辦法,拿一篇深奧的論文為難大家。
張豐考慮片刻,再次露出笑容,楊舟雖然拿出新論文,但大家提問還是可以問上一篇論文的問題嘛。
而且,新論文張豐看完提綱,大概掃了掃內容,并沒有看到水稻實驗成功的信息。
更多的還是水稻基因和胡蘿卜基因的內在關聯與基因代碼的關系。
現在基因代碼理論都還沒有被所有人認同,楊舟的新論文,也就沒有多少說服力了。
除非,楊舟真的獲得成功,但這絕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