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水稻很快就要成熟,現在去改造后的大棚,就能看到幾乎所有水稻都已經掛著金燦燦的稻穗。
無數人都想來參觀楊舟的水稻基地,校長和生命科學院的院長以及一些科院專家,已經來實地考察了好幾次。
經驗豐富的農學專家,只要看到稻穗,就能確認一畝有多少產量。
楊舟在一個月前,完全沒有說謊,正常的水田里,一畝田,變異巨型稻最低也有2000多公斤產量。
最夸張的是,有些水稻,還是種在了鹽堿地上。
不過這些水稻產量就有限了,每一株都只有少量稻穗,估計畝產不到200-300公斤,沒有正常水稻的三分之一。
但這也是了不得的科研成果,鹽堿地能夠生存的水稻本來就少。
現在解決的是,能不能在這樣的土地生存的問題,而不是產量有多少的問題。
就算畝產只有200公斤,華國的鹽堿土的資源總額約為14.8億畝,其中現代鹽堿土面積為5.5億畝,殘余鹽堿土約6.7億畝,這還沒有算上約2.6億畝的潛在鹽堿土。
就拿北河舉例,燕趙大地鹽漬化土壤面積達900萬畝,其中沿海前沿地帶鹽漬化土壤面積357.28萬畝,主要分布在唐山、滄州和秦皇島區域。
要是這些土地能夠利用起來種植主糧,每年憑空就能多出無數糧食。
當然,限制鹽堿地的不止是水稻存活問題,還有水源問題。
形成鹽堿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干旱,由于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后,便留下鹽份,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堿土;
還有便是在海邊,看似在海邊不缺水,但其實海水又不能用來澆灌,實際想要實現鹽堿地水稻大規模種植,依舊要解決很多難題。
不過不管怎么說,楊舟的變異水稻算是開了個好頭,一部分鹽堿地完全可以利用起來了。
更何況,還有旱地種植的旱稻。
正常的巨型稻水稻,畝產超過以前的一倍,也相當于土地面積比以前擴大了一倍。
現在就看水稻的口感如何,能不能讓無數農民選擇這種高產巨型稻了。
楊舟忙碌了幾天,本來是打算讓前口村的村民幫忙收割,結果保衛得知這個消息,害怕水稻稻種泄露,請示一番后,決定他們親自來收割。
所有稻種都嚴加看管。
楊舟四名保衛,大多是農家子弟出身,收割水稻駕輕就熟。
水稻基地的水稻稍微復雜一些,每組水稻都要單獨收割,然后脫谷單獨曬干稱重。
全程也由央視紀錄片團隊拍攝,楊舟只是站在一旁看著大家忙碌。
一些博士、研究生,在唐悅的帶領下,把所有數據都記錄下來,最后會融入到楊舟的最新論文里。
等忙完一切,楊舟在前口村楊舟準備了一個特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