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賦給黃百洋下了死命令,“你過段時間親自到西安去,不管用什么辦法都要把這份東西拿到,就算實在拿不到,也得知道這份東西到底是什么?”
黃百洋不敢去,可是為了做潛邸的元勛,他咬了咬牙:“媽的貴州佬,老子命中注定與你相克,這次新帳舊仇一起算。”
ENG公司業務開展的并不順利
人員不到位、主打產品不明,辦公室沒裝修完,生產基地沒落實,張慕想找點事情做,貿易就成為唯一的選項,但是即使張慕帶著劉勁連軸轉的跑了大半個月,銷售的效果微乎其微,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醫藥中間體行業的民營企業中基本上是先貨后款,應收帳款從15天到60天不等,長的甚至有100天的,但是楊木公司一句話,款到發貨,沒得商量,李延河只給了ENG公司100萬的注冊資金,還馬上以暫借款形式抽回去了50萬,裝修日常辦公分分鐘都在化錢,50萬元已然捉襟見肘,要靠ENG公司自己墊資,連一單業務都墊不夠。
二是市場上的一些貿易公司在賣的楊木公司的產品,居然比楊木公司的出廠價還便宜,所以ENG一報價,人家立馬打了回票,張慕一開始時并不相信會有這種情況,人家把增值稅發票都拿了出來,原產于楊木的東西,比楊木公司的銷售價便宜了12%,回去一對比出廠價,想不通了,做貿易還有虧著做的?
張慕想了半天,翻市場營銷學,書上找不到原因,想問許辭,想想許辭現在也忙,想問李小午,可是也不想開口,他想自己找找原因,什么都問李小午,什么時候才能追得上她,最后他還是給錢學林打了個電話。
錢學林心情很好,現在邦達企業的名聲在乘州如日中天,原來與政府之間的一些小麻煩,全部都解決了,而且第一批產品正式出爐了,質量很好,已經裝船發往印度了,他很爽快的就回答了張慕的問題:“小慕啊,你呢,雖然聰明,但是真正跑市場還是不夠,有機會呢你要交一些福建的貿易商朋友,最好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生意了,看懂了,你就明白生意是怎么做的了。”
“我先跟你解釋第二個問題,化工行業中有一個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平時那些做中間商的基本上賺不到錢,所以只有一個辦法,摻假,白的產品里摻面粉或者鹽,黑的產品里摻煤灰甚至是泥土,所以行業才有一句話,沒有滿足不了的價格,只有滿足不了的質量,當老板的有幾個真正懂技術的,關鍵在于搞定車間主任,搞定質撿,搞定采購,搞定了,什么純度的東西賣不了?這個很好破,你把原料商的開票單直接給老板看,老板就明白了,不過這樣做也有缺點,你會把很多人得罪掉,你的敵人會越來越多。“
“至于第一個問題,也還是那一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每個產品在幾年內肯定會出現價格波動,而波動的原因經常會是因為原料生產商出現安全事故停產啊、正常檢修停產啊、技改停產啊等等等等,而你楊木公司就是這樣的生產商啊,小慕我有時候是真的羨慕你啊,你總是揣著聚寶盆不自知,對你來說,不是能不能賺錢的問題,而是想賺多少錢的問題你知道嗎?”
張慕懂了。
9月5日晚上,張慕就在醫藥化工公司的產品目錄中找啊找啊,找到了庫存嚴重積壓,主要用于冬天哮喘咳嗽的原料藥中間體KT2,他開始制訂計劃。
9月6日晚上他和劉勁,拖著童安誠,找了生產KT2產品的第七分公司的老總,請他吃了一頓飯,簽訂了一份對現有KT2所有庫存一次性加價5%收購的協議,然后四個人關上門嘀咕嘀咕了半宿。
9月7日,ENG公司與國內長春、武漢兩家生產KT2的公司簽訂了一次性加價10%收購全部庫存產品的協議,用上了楊木公司的名頭,加上各自預付了100萬元,兩家公司同意貨款于10日內支付,ENG公司的人去兩家公司現場對庫存全部貼上了封條,兩家公司的人不解,但也沒反對,張慕沒向楊木借錢,這錢是跟許辭借的。
9月10日,楊木醫藥化工第七分公司醫藥基地公告宣布,KT2生產裝置發生了重大質量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忘,但是設備損傷嚴重,三個月內沒有復產的可能性,即使復產也得將對現有工藝進行重大改革,年內不能向市場正常供應KT2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