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專業的人士幫忙進度非常的快,僅僅五天連外甲都給安裝上了,一臺墨鏡機就制造了出來,造型來自高達的杰斯塔算是張澍自己的審美吧。
駕駛艙在胸口用重甲和緩沖層保護起來,電池在駕駛座后面的裝甲盒里為整臺機體提供動力,一個單眼主攝像機布置在頭部副攝像機布置在胯部背部和肩甲里,當然還有一系列的其他探測器。
采集的圖像通過處理和增強顯示在駕駛屏上視野為頭部于人的視野一致,駕駛室為四塊屏幕因為相對的狹小能夠覆蓋全視野,在配合頭盔和機體頭部的系統整合,整體的視野系統已經成熟了。
現在機體的重量因為加裝裝甲重量達到了24噸,因為采用的是不惜成本大量采用各種鈦合金駕駛室更純是A型鈦,就這樣壓低了整體的重量。
在測試的時候姚老爺子更是直接從錢師長那里借了些武器,別說讓機甲扛著重型迫擊炮、火箭彈和導彈,配合強大的通過性有極好的支援能力,簡直是復雜地形步兵的好伙伴。
張澍也趁著這段時間研究了下國家的粉塵碎裂彈這個演習用彈。
時間進入了四月份按照計劃一些事開始實施了,還有就是核聚變反應堆完成了驗收了,測試已經通過了明天開始正式發電。
不過這個反應堆主要適用于科研,張澍以及全國的夠級別聚變專家今天都聚集在這里了,現在這個反應堆只能是將將的夠使用,其實對反應堆感興趣的不只是聚變專家還有高能物理學的專家,不過他們暫時沒有資格。
現在外面五個兩千七百萬千瓦時的集裝箱等離子電池在待命,這些是國家斥巨資制造的光白銀就用了不知道多少噸。
賀院士看了下表說:“各個觀測組就緒,十秒后開始釋放等離子。”
“五、四、三、二、一,開始。”
這種儀表開始工作:“激光點火正常。”
“液金屬冷卻裝置正常。”
“二級冷卻正常。”
“管道磁場正常。”
各個部門開始報告自己的檢測結果。
“檢測到氦和其他重元素,聚變這在進行。”
現在進入關鍵時刻了,溫度正在急速的上升張澍和賀院士自信的相信自己的設計的系統,在管道和內壁中子吸收層溫度穩定后反應不停。
賀院士按下話筒的說話鍵:“反應已經穩定,各單位檢測繼續,發電組及時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