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入侵與反入侵的主戰場,河間地的情況很亂,甚至每天都有戰爭發生,匯聚了九大自由貿易城邦以及多斯拉克人的聯盟軍隊實力強悍,相繼占領了北半部河間地,而今正與匯聚在河間南部的維斯特洛大軍互相對持,摩擦不斷。
河間地與君臨所在的王領緊密相連,如果不想讓君臨暴露在敵人的鐵蹄下,那么就必須將他們限制在河間之內。
因此戰爭開始之后,河間地匯聚了鐵王座能指揮動的大部分軍隊,風暴地、河灣、西境、谷地,聯合起來近二十萬的大軍,牢牢將敵人禁錮在了此地,讓他們無法更進一步。
當然,說是匯聚,實際上這些軍隊并沒有融合在一起,而是互為犄角各自為戰,西境與河間本地的軍隊駐扎于徒利家族的奔流城以及河間腹地的赫倫堡一帶,防備敵人南下。
而谷地的軍隊其實也沒有離開谷地范圍,但谷地位于河間東部,內部多山道路復雜,如果敵人準備大舉南下,那么他們出兵之后必然會被谷地軍隊從中腰斬。
這種隱隱的威懾外加硬性實力,讓坦格利安軍隊無法也不敢更進一步,只能在河間以北晃蕩,事實上,敵人盡管強大,但鐵王座一方同樣也擁有著不弱于他們的力量。
除了北境被阻隔的軍隊,河灣地支援南海的青亭島軍隊,以及河灣與風暴地邊界線上防備多恩的駐扎軍隊外,維斯特洛這次可謂是傾巢而出了。
所以硬實力方面,雙方是沒有太多差距的,而眼下圍困敵軍于河間,打起了消耗戰,對于鐵王座來說更為有利、
只因敵人遠道而來,補給相對困難,而鐵王座占據地利人和,時間流逝之下,勝利的天平自然會傾向而至。
所以就算戰爭已經打響了很久,眼下局面仍舊在僵持著,無數亂戰之下,是一種奇妙的平衡,而只要保持住這種平衡,勝負其實就已經可以預料。
然而這種平衡在鐵民占據海疆城后驀地被打破。
科霍爾人全面撤出戰爭讓所有人都措不及防,乃至于敵人處處敗仗,但因為己方同樣沒有預料,所以并沒有讓坦格利安傷筋動骨。
更何況科霍爾人不以軍隊實力著稱,他們所轄的軍隊勉強也就一萬左右,還要加上雇傭兵。
所以經過最開始的混亂后,敵軍還是撫平了這場動蕩帶來的后果,但這件事后續的影響卻非常嚴重。
科霍爾人占據的海疆城是坦格利安方有數的城堡基地,同時海疆城位于他們占據地盤的靠后位置,然而現在這個基地卻被鐵民所擁有,這等于是敵人已經打到他們的屁股后。
不止于此的是,鐵民依賴三岔河之一的綠叉河,甫一登陸就縱向深入了整個河間地,依賴船只支援各方,打不過的就轉身逃跑,也沒人能追得到。
如此游擊戰下,讓原本僵持的局面迅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陸地上的坦格利安自然沒有船只可用,也就是說沒人能比鐵群島的行軍速度更快,也沒人能阻攔住他們的逃離。
追不上人,卻要隨時防備敵人從背后竄出來咬一口,整體而言鐵民軍隊不多,但不多的軍隊卻偏偏讓敵軍士氣大喪。
只因大軍行動,必然無法遠離水源,而河間地的水源主要來自于三岔河,如此情況很難防備從水上的襲擊,他們根本無法招架。
再有鐵王座的軍隊配合,“內憂外患”之下,不過半個月時間,局面對于坦格利安方來說就變得岌岌可危,不得已之余,他們只能收縮戰線以精煉防御。
如此一來,坦格利安直接丟失了入侵維斯特洛以來占據的半數地盤。盡管這些地盤當中沒有牢固的城堡,可以隨時能搶回來,但人員損失慘重,怎么說也算是一場打敗。
消息一經傳出,不論前線還是大后方都因此而歡呼雀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對此高興,身處于敵后的鐵民們就正在叫苦不迭,因為敵人已經率大軍圍攏而來,誓要將這他們根扎在屁股后的釘子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