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武前世對韓國娛樂圈不感興趣,但是對好萊塢電影還是很喜歡的。
特別是高三備考時期,巨大的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通過P2P網絡傳輸在網上下載的眾多好萊塢電影就成了他排解壓力的主要手段。
當然了,偶爾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把好萊塢電影悄悄換成日本小電影。
最初,他尋找好電影完全看演員,尼古拉斯·凱奇出演的一定是精品;威爾·史密斯出演的一定是精品;湯姆·漢克斯出演的一定是精品;金·凱瑞出演的不一定都是精品,但是一定是能讓李崇武看得最開心的。
后來上了大學,閱片量增加了不少的李崇武成功混進了學校里的電影同好社。
在社團里,學長教導了李崇武不少專業知識干貨,然后塞了更大量的他自己的私貨,就比如導演才是決定一部影片質量的關鍵,而再好的演員也不過是導演的道具罷了。
沒錯,李崇武考取的學校是有藝術學院的,而這位學長正是來自導演專業的。
得益于這位還沒干一行就非常熱愛一行的學長,李崇武知道了不少好萊塢大導演的名字:“世界之王”,片場暴君詹姆斯·卡梅隆;話癆的戀足癖鬼才昆汀·卡倫蒂諾;對色彩和對稱畫面執著的韋斯·安德森;喜歡打友誼賽的阿德里安·科……
哦,搞錯了,這個是小說人物。
而這其中,自然也包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這位極具傳奇色彩與個人特色的導演。
他既可以拍出《E.T.》這樣充滿童趣的作品,也可以拍出《侏羅紀公園》這樣的商業巨制,同時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嚴肅沉重題材的電影同樣是不在話下。
前世那位學長在向成為介紹到斯皮爾伯格的時候摻雜了不少私貨,抱怨斯皮爾伯格商人氣太重,在新好萊塢四大導演里應該排行最后。
但是李崇武在自己對斯皮爾伯格進行了一番了解之后卻對學長的說法不能茍同,一個能夠拍攝出如此多杰作,而且選材還如此多樣的導演,就算商人氣再重也稱得上偉大。
在更加深入賞析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電影之后,李崇武對他的感情提高到了推崇,甚至產生了自己畢業以后也要跨行業去當導演的想法。
不過這份想法很快就熄滅了,畢竟人總是要回歸現實的。
不過他放棄當導演的理由單純的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天賦,不是干這一塊兒的料,而不是什么創作環境不自由blablabla的。
李崇武很討厭那些創作不出好作品卻去怪審核限制的人,如果戴著鐐銬就跳不了舞,那你就算把鐐銬脫下了也大概率跳得像是癲癇發作。
要知道這些人異常推崇的美國好萊塢也是曾經經歷過海斯法典時期的,然而就算是限制這么嚴格的時期也依然《十二怒漢》以及希區柯克作品集這樣的經典作品問世。
而且就算不看好萊塢,光看內地,一樣的條件,一樣的限制,怎么姜芠就成了姜芠,而你就光往外面吐狗屎了呢?
所以下次自己拍攝的電影上映后被觀眾噴了,別急著怪這怪那的,試著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只是你自己太垃圾太沒有才能了呢?
一不小心又扯遠了,把視線再次聚焦到李崇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