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底部暗礁密布,驚濤拍岸,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山頂。
山上已經沒有什么高大的喬木,多為不到一米的小灌木,其它的就一些茅草、苔蘚之類的植物。
至于動物,連蛇、雞、兔之類的小動物都難看到,更別提大一點的食肉動物,多數還是螞蟻大小的小蟲豸。
山頂處有一塊面積為十畝地大小的平坦位置,修建有一座廟宇,名曰“龍王廟”。
龍王廟內有一口直通水晶宮的水潭,名曰“積龍潭”,這是整個浮島最主要的引用水來源,除此之外,就只能囤積雨水。
潭水順著修建好的一條水渠,被引入山腳的一面湖泊,湖泊又修建了三條小溪,通往島的四面八方。
不過,因為水晶宮內靈泉井干涸,導致浮島山頂積龍潭內也沒多少水,山腳下的那面原來差不多數百畝大小的湖泊,更是縮小的只有數畝地大小,足足銳減百倍。
至于那三條遍布浮島上的溪流,更是早已消失不見。
島上一片荒蕪,只有一些前人遺留下來的建筑,在時光的侵蝕下,早已變成斷壁殘垣,無法住人。
浮島的外面,是茫茫大海,大海分為島內海域和島外海域,兩者的區分是以護宮大陣保護的范圍而定,在護宮大陣保護范圍之內的,就是島內海域,不在護宮大陣保護范圍的,統統都是島外海域。
它們最直觀的區別,就是籠罩在浮島周圍的迷霧,范圍也不是很大,也就十海里左右的面積。
在島內海域里,同樣沒有任何海洋生物存在的跡象。
秦棹知道,這是因為護宮大陣的關閉,導致島外海域的海洋生物無法進入島內海域。
而之前島內海域的生物,因為靈氣不斷被護宮大陣所汲取,導致最終無法存活,變成生命禁區。
不過這個問題,秦棹倒不是很擔心,只要重新放開護宮大陣的隱匿陣法,讓島外海域的海洋生物重新進入島內海域,很快就能讓島內海域變得生機勃勃。
相比海域的問題,更讓秦棹感到頭大的是浮島上生態圈的問題。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得先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得讓積龍潭的水重新流動起來,再把山腳湖泊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若是單單依靠水晶宮靈泉井提供水源,顯然是不現實的問題,秦棹現在連靈泉井什么時候能恢復都還不確定,又怎么能指望它給積龍潭供水。
所以對秦棹而言,還有另一個簡單的法子,和之前解決海洋生物的問題一樣,打開護宮大陣的隱匿陣法,讓外海的雨水能降落在島內。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雖然不能供動物們直接飲用,但是海水蒸發形成的水蒸氣,在天上凝聚成雨云,降落下來的雨水卻是可以直接喝的。
同時,這樣的雨水還因為富含海洋里的各種營養物質,能極大的促進浮島生態圈的快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