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的故事,周先一直都很感興趣。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和柳梢一起走到蘇珊的內心世界里。
“小弟,我想你知道,我曾經談過一次戀愛。”
抿了一口熱茶,蘇珊放下了茶杯。
周先點點頭,他還知道蘇珊的戀人名叫周元慶。
“我喜歡的人叫周元慶,他和周元喜是親兄弟……周元喜比元慶大了十二歲,兩人的關系并不好。”
兩人的年齡隔了一輪,關系不親可以理解,但“關系不好”是什么意思?
捏著下巴,周先在辦公桌前坐下來,靜靜聽著蘇珊繼續講故事。
“小弟,你別看周元喜和你唯唯諾諾的,沒有主見……但他其實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甚至說是天才也可以。”
想了想,周先還是點點頭,能把自己都騙過去,周元喜確實有兩把刷子。
“但你一定猜不到,周元喜小時候沉默寡言,很有主見……他們說,周元喜像個小大人一樣,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
周先的眉頭皺了起來,少年早慧其實不算是好事。
你比普通人聰明一點點,大家都會恭喜你的父母。
但你如果太聰明,甚至智若近妖的話,身邊的人就會和你格格不入,紛紛把你當做小妖怪。
“或許是沒有人和他合得來的緣故,周元喜的性子十分孤僻……他做事開始變得十分激進,為家里闖了不少禍。”
果然,蘇珊的話語很快就確定了周先的判斷。
天才往往十分孤獨,他們行為做事,說不定離瘋子行徑只有一步之隔,所以不為別人理解很正常。
但小時候的周元喜,身上還有另外一個標簽,那就是“小孩子”。
小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往往會做出一些別出心裁的事情,那時候的他是非觀還不成熟,或許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所以這種試探才才在別人的眼里被定義為“激進”。
闖禍不可怕,可怕是父母不但沒有關心和安慰他,反而只是一味的責罵和阻攔。
這種強烈的打擊和挫折感只會讓小孩子越加沮喪。
沮喪的表現是他從此不敢輕易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大人們喜歡把這種性格叫做“孤僻”。
這個吸引——打擊——沮喪——再努力吸引的過程循環幾次,一場來自原生家庭的悲劇就會上演。
周元喜十二歲的時候,他的弟弟出生了。
三十年多前,大兒子十二歲了,家里還生了一個弟弟,這是什么概念?
大號廢了就練小號,以少年天才周元喜的聰慧,他會看不出父母的心思?
這種情況下,周元喜會喜歡弟弟才怪,周先甚至毫不懷疑,當年這個人可能會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悲劇都怪罪到他弟弟的身上。
哪怕周元慶才剛剛出生。
想到這里,周先嘆了口氣,“珊姐,后來呢?”
“后來,后來周元喜長大了。”
再次拿起了茶杯,蘇珊的小手有些顫抖,“周元喜很輕松地就考到了帝都大學,進了法學系。”
“他十分聰明,成績很好……但因為為人太孤僻的原因,同學和老師都不太喜歡他。”
“這種情況一直到畢業幾年后他當了律師事務所的老板也沒有改變。”
怎么可能?
周先還沒有出聲,一邊的柳梢就皺著眉頭開口了,“珊姐,不可能吧?因為一個人太優秀而故意疏遠他,這種情況還持續了好幾年?”
如果說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的大學生們還十分單純,喜歡感情用事,柳梢表示可以理解,但畢業之后走入社會了呢?
撇開個人喜好,周元喜單槍匹馬,一個人在寸土寸金的帝都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應該算是個成功人士吧?
人來永遠會崇拜強者,這樣的人會沒有人簇擁?
柳梢一百個不相信。
“柳梢,如果一個人兩個人甚至十個人因為這個原因厭惡他,你可以說是他們的個人問題。”
抬起頭,目光炯炯地注視著柳梢的漂亮臉蛋,蘇珊苦笑了起來,“但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呢?”
實際上,何止一千人?
從小到大,就沒有人喜歡過周元喜這個人。
包括他的父母和弟弟。
“柳梢。”
手指無規律地敲打著桌面,周先輕輕開口了,“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一樣,但每個人為人處世都是有差不多的底線的。”
為人處世的底線就是道德。
如果從小做事都很激進的話,周先就有理由懷疑這個人長大后會擁有同樣的行事風格:自私,無恥,做事沒有底線,沒有基本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這樣的人大家離他遠一點都來不及,生怕自己被害了,怎么會去簇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