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孩很漂亮,氣質也好,在政府里工作,人也穩重。我都打聽過了,沒有什么不良的習慣,下班就回家,從不應酬,周末就待在家里畫畫,畫的還很好呢,都是學藝術的,和你正好有共同語言。這個年代,這么乖巧的女孩不多見了。”子龍的母親不遺余力的向子龍推薦著,恨不得替子龍答應。
子龍的面前現在就擺著一張張的照片,每張照片還附著一份簡歷,怎么看著都像是應聘的呢。一早就被母親叫了回來,卻是讓他回來看相片準備相親,他的心里不由地一陣苦笑。
母親推薦的這個女孩看相片文雅嫻靜、秀外慧中,有一幅修長窕窈的好身材,雪藕般的柔軟玉臂,優美渾圓的修長玉腿,細削光滑的小腿,配上細膩柔滑嬌嫩玉潤的冰肌玉骨,真的是婷婷玉立。
但他所需要的不是那種所謂國色天香的女孩子,而是一種心靈的共鳴。可能是因為學藝術的原因,他其實還是很有個性的,表面看起來是奔放不羈,但內心很細膩,會關心人。他對女孩的要求很簡單:不一定是要美如天仙、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那種,只要女孩長的干凈,會體貼人心,關心照顧人就行,但要符合自己的審美,能夠get到相應的點,能夠讓自己獲得認同感。
相比相親,他更相信一見鐘情。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過的瞬間,初逢一個微笑,就此念念不忘。一個眼神,一種感覺,情迷了,意亂了,凝了時光,醉了過客。
這一些,都不是母親所能理解的。
子龍的母親兄弟姐妹九個,母親排行第二,上有大姐,下有五個妹妹兩個弟弟,是一個大家庭。龍母年少時經歷了1959年至1961年三年大饑荒時代,那個時期人人都是菜蔬之色,就好像是站在廣闊無邊的田野,空洞的眼神只能望穿秋水,凝視暗淡的天空。饑腸轆轆的感覺,如同大海的苦水,一直翻騰,永遠沒有停止的意向。
子龍的姥姥身體不好,一直抱恙在家,姥爺為了給其賺錢治病整日在工廠里加班,難顧家里。大姐在一次意外中摔斷了腿,從此便落下殘疾,一瘸一拐,行動不便。于是,家中小一輩的生計問題就成為了龍母瘦弱的肩頭所背負的重擔。
龍母既要照顧家里的生活起居,還要為弟弟妹妹們找食物吃飽肚皮。她扒過運輸糧食的火車,順過農場的蔬菜,抓過地里的田鼠,蹭過垃圾桶里的殘羹剩菜。有一次發燒三十九度,迷迷糊糊中看到幾個弟弟妹妹吃著樹皮和草葉子,還在說著很餓的時候,她流著眼淚冒著大雨沖了出去,到不遠處的工廠廚房偷了幾個饅頭,被發現后整整跑了三條街,當甩開追逐的人進了家門后就暈了過去。
就這樣,堅強的龍母硬是照顧著家里的所有人熬過了那三年的大饑荒,她在那個年代所做的一切只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為了能夠讓家人活下去。每當親友們偶爾說起過往時,都會忍不住流淚,沒有龍母就沒有他們生存的機會,這讓子龍一直為母親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