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在上影廠工作了十幾年,對其中的利弊非常清楚,他寧愿從社會中挑選出合適的演員來出演適合的角色,因為也會有很多的專業演員沒有機會加入到經紀公司中,但他們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會非常珍惜每一次得來不易的拍戲機會,任勞任怨,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的拍攝中。這可以讓導演根據自己的藝術要求不斷地嘗試著一些藝術性拍攝手法,或者是從不同的拍攝角度一遍遍的嘗試一些與眾不同的拍攝技巧,去彰顯他們的藝術功底,形成獨特的電影風格,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影片質量有所保障,對得起自己的心血付出。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如今的電影市場環境下,知名演員的片酬簡直是高得離譜,即使是一些沒有什么演技的流量小鮮肉開口閉口都是千萬元起酬,要價幾千萬的比比皆是,而且不太敬業,導演是既受了窩囊氣還沒有拍出好的影片。就算是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所謂十八線小演員,一旦靠上個經紀公司也是動輒張口百萬幾百萬的,那副高傲的神態就像是明天我就要成為大明星了,你用這么低的成本請到我拍戲是你的福氣,你應該感到非常榮幸,還不趕快把我供起來,好吃好喝的巴結著。如果一旦試戲不合適不用他們,就直接擺出一副今日你看我不上,明日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嘴臉,讓人無可奈何。世風日下啊。
一些老一輩的專業演員職業素養非常高,待人謙遜,演技一流,也是備受各大影視劇組待見,爭相邀請,拍攝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子龍也沒有機會邀請到他們。歸根結底,就是子龍的這部電影投資預算太低,而且是一部沒有什么市場前景的文藝片。
2000年6月國家發布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行院線制。2001年12月《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的發布標志著以院線制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開始正式實行。2002年6月1日,全國23個省市的30條院線正式掛牌營業,中國電影院線制改革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市場的繁榮。
2002年,全國票房8.6億,影院數1023家,銀幕數1843塊。至今,銀幕數已接近七萬塊,全年電影票房總額已突破650億人民幣,電影市場還在不斷地高歌猛進,單部電影的最高票房已沖破56億元,一些大的影視制作機構紛紛成立,導致電影拍攝的成本越來越高,一部電影不投資過億甚至幾個億都不好意思說是在拍電影。
資本的介入極大的推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電影工業化、明星制、市場商業運作,也拍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影片,導致圈內各個人心浮動,都在想方設法的拉關系找投資,越來越少有人能夠真正沉下心來拍一部好的文藝作品了。而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前輩們在人生的后半程也想拍一些能夠名垂影史的好電影,大投資大制作給予影片成功最基本的保障,自然也是更加傾向于參演一些大的商業影片。
但是電影的特性決不僅僅只能用商業來衡量,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其作為藝術形式和思想表達工具的一種,就不斷的被人們探索著、實踐著。電影工業的過度發達,必然會損害到電影藝術的發展,這樣長久下去,很多有才華的獨立電影人會因為沒有票房市場而會變得越來越被動,最終失去在影視行業發展的信心和機會,離他們的夢想越來越遠。
子龍不想受資本的影響,他只想拍出一部能夠表達出他所想要的觀點理念的電影,這種信念是有點偏執的,在現今的電影市場環境下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幸好他還是很能賺錢的,可以依靠公司的利潤來實現他的愿望,這一點是很幸運的。
子龍的這部電影預算在一千萬元左右,全部是他自己原始的積累,在商業電影的眼中不值一提,但在獨立電影的制作中顯得就是難能可貴了,畢竟很多獨立電影人連一百萬都籌不到,也可算是羨煞旁人了。
為了能夠把更多的資金真正的投入到電影拍攝環節中,子龍必須考慮每個環節的節省,包括演員的費用和對特效的應用,所以啟用新人是最佳的途徑。當然,這不包括員工們的工資,讓優秀的員工領到稱心滿意的薪水,沒有后顧之憂,全力的投入到夢想的堅持與實現中,是他一直所堅持的理念,這份原則也是讓他的公司不斷地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