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不僅你能在太空中生存,炎族也能在太空中生存。
炎族是最接近于光的種族。而光是在宇宙磁力海中,最為常見的能量形態。
太空并不空。我們知道,太空中有光,有磁,有星辰,有各種能量。
遠古時期的人們將我們現在所定義的磁力海稱之為太空。
但我們現在已知道,天空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外,有太空。太空之外,是外太空。
在現實中,復雜的太空環境條件下,不依靠星艦,人是很難獨自存活下去的。
我們知道,太空中物體是處于失重狀況的。
為什么太空中會產生失重呢?
失重,就是物體受到的力達到某個平衡點而產生的懸浮現象。
我們做液體浮力實驗時,不同密度的物體,會有漂浮,會有懸浮,還會沉底。
所以失重,是因為物體的密度剛好在太空中達到了相對受力平衡。
失重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當受到的上浮力等于受到的大氣壓力時,就會有失重。
平時乘電梯時,或高空中自由落體時,也會產生相對失重。
另外還有令人感到驚奇的磁懸浮現象,也是如此。
所以,要想在太空失重狀態下生存,除了要適應太空的壓強之外,還需要不斷補充自身所消耗的能量。
太空中最為常見的能量就是光能與磁能。理論上來說,能夠直接吸收二者,轉化為自己的補充能量,就可以在太空中存活。
但是,哪怕是強大的變異者,在太空中也很難達到其吸收的轉換能量能抵得上其所消耗的轉換能量。畢竟空態中的能量與固態中的能量相比,差異實在過大。
這就是我說的,為什么現實很難做到的原因。”
見陳師的答案令秦深與陳曉曉都陷入默然,瓊尼出聲問道:“從相對嚴謹的學說定義來看,重力是多個合力的最終體現。其起源來自于星球太空層中的場強力。目前科研認為這場強力主要是光電磁場場強力,這就是我們將其通稱為磁力海的緣由。
場強像一張大網,把空氣網在其中,空氣被壓迫吸附在星球表面。當形成空氣海后,氣流慢慢逐漸分層,輕者上升,濁者下層,逐漸形成了星球表面的大氣層。
大氣層的氣壓力與磁力海的磁流場強力形成重力合力,把我們和星球上的一切物體都送回了星球上。
所以我們現在通常都說,大氣至上而下而形成的壓力才是我們被束縛回到地面的主要原因。
可是,這難以解釋為何星系中會產生有序環繞旋轉的星球,為何星球會有衛星圍繞而不離去?”
陳閑再開口答道:“磁力海的束縛,不僅是對星球表面的氣體做功,也對其中的星球在做功。
磁力海,會讓星球在其形成的磁場軌道中做規則運動。
你們都知道恒定磁場中的環軌試驗現象,一個小小的相對守恒電磁場,就可以產生物體在其中環轉不休的神奇情形。
磁場可產生于電場,電場也能產生磁場。
二者互換之中,可以有熱,可以生光。
這就是能量的轉換。
磁力海來源于何方?就我們已知,其主要來源于恒星強大的光電磁場。
烈陽星是一個巨大的磁力海之源。磁力海中,有無數個烈陽星這樣的恒星。
所以為什么所有的星球都能在磁力海中不斷漂浮的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穩定距離呢?
就是因為這些星球所受到的力也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
也就是說,現在的科研表明,太空中的恒星星系內磁力海,是一個相對存在少量稀薄氣體的真空環境,我把祂假設定義為能量空態。
那么從星球至太空,大致就是能量固態到能量空態的宏觀呈現。我們就能發現整個宇宙海可能是這樣一個層次構成。那就是,從固態壓強到液態壓強,到汽態壓強,到空態壓強。”
瓊尼聞言也陷入了默然中。
這時,秦無敵輕輕拍了拍秦深的背脊。
“所以,現在明白了力來源于何方了嗎?
力之源,在于高低或低高之能量轉換差,此乃天之道。執此為劍,橫掃無限。以此為盾,可擋一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