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的磁場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減弱。星球的磁場卻經歷了這么長久的時間而依然存在,是因為祂們身軀龐大的緣故嗎?
了解人造磁鐵的制造方法后你就能理解。磁的形成是由于適合的物質在高強電壓從內部流過之后,而形成了相對恒定的磁場。
以彼而知此。星球之磁場的形成,就是由于祂所處的環境而造成的啊。
星球的內部環境,也就是星球的星體,能在高強電壓的沖擊下,形成構成磁場所需的電流通道。
你們知道的,雙子星內部擁有高熱的巖流,不時涌出地面而造成火山噴發。
這就與我們身體中的溫熱血液有點相通之處。
所以,靈族的身體中存在相對微弱電磁場,而雙子星內部存在相對強大電磁場。這都是由于這些身體首先具備了形成磁場的條件。你們炎族為什么因變異而變得強大,自然也是這個道理。
明白了這道理,也就破解了星球磁場的奧妙。
有了先天條件,那么再加上磁力海這個外部環境的后天加成,星球的相對恒定磁場也就不難形成了。
當然,我們之所以把外太空稱之為‘磁力海’,但祂其實并不是由單純的磁力構成的海洋。
與烈陽星相似,無數恒星的光明能量,是整個磁力海形成的關鍵。無數的星球,懸浮于宇宙之中。這就是自然偉力的神奇之處。
所以科學推測的結論,只要光明足夠,那么這個我們眼中相對永恒的宇宙就會一直這樣運轉下去。
將這些道理進行運用于實際,我們就可以仿照出許多極有意思的東西。看看我們現在聯邦所制造的各類磁能衛星,就是利用了這個道理在太空中環繞雙子星遨游不休。”
“用大道去了解周圍,從星球乃至宇宙,都能為我們所掌握。這就是我們能橫渡宇宙來到雙子星上的原因吧。
宇宙之中有這么多的星球,為何卻是選擇在雙子星上發展后,我們沒有另外再去找尋更接近于之前水藍星環境的星球呢?”
陳閑沒有直言回答,而是從小故事講起:“說起來,太空航行起步階段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們知道么,人們起初認為,有一些小星球表面是沒有空氣的。因為他們覺得這類星球表面不可能有大氣層的存在。
然后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沒有空氣存在,那么星球應該是與太空相連,那么登陸星球就不會可能存在重力,也就是所謂的大氣壓力。
如果假設人能夠在星球表面行走而不是直接飛往太空之中,那么這星球就極有可能是存在大氣的。
之后,就有了所謂的‘星球傘’試驗。
(本章未完,請翻頁)
宇航員在星球上登陸降落前,通過試驗機器在不同高度拋下的各型降落傘,來測量星球的大氣重力及表面風速。
當然,并不是只通過簡單的試驗來確認。還有很多的相關試驗項目,例如試驗機器降落后[]進行大氣含量檢測,也是試驗項目之一。
這些實驗都是在想證明一個猜想。那就是星球如果存在重力,就應該或多或少都存在空氣。因為磁力場可以捕捉氣體,使其不完全散發到宇宙中去。這樣才有可能存在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