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錦書道德論
“第三十二章斷句無難點,暢讀之,遂斷之。”
“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
“對于這三十二章,下面也是先譯成可以通讀的白話文,然后再行他說。”
秦無敵見秦深做好了準備,隨即繼續往下開口講道:“道存在了很久了,一直默然沒有名字。
古樸的道一直保持卑微弱小的模樣而天下之間就沒有誰敢讓他稱臣的。
侯王(若有所悟)遵從道的指引而行之,天下萬物自然將賓服于侯王。
(這時候)天地異象呈祥,相合拜服,以降灑下甘雨美露。
民眾不需要發號施令就自動地均平和諧共處了。(意指無為之治的實現。)
(這才)開始(規定)定下來有了名稱(人的名字,或銘文),
名稱與意義既然有了(明確)。
當然也必須知道明白不可做的行止,知道何為可行,何為須止,所以才會長盛不衰。
俾侍著大道之后(就能發現道的廣袤無垠),
再與這天下所有的一切相比,
猶如小水坑(天下)與江海(道)一般的對比呀。”
秦無敵所譯的白話文通俗明了,秦深記錄下來,又仔細研讀了兩三遍,方才對秦無敵說道:“師父,我記好了。這章講的是什么?是道之樸,道之大,還是其他?”
秦無敵解釋道:“從這后面總結來看,第三十二章也是與水有關,而且也是以江海之浴來喻之大道。但從本文開始來看,本章講的中心是樸。
道之樸,應歸于德篇。此篇存于道,所以整篇所述的內容,或許更偏多于闡道,而不是論德。
道樸,小到毫不起眼。卻能成為至尊。為什么會這樣?
通讀全文,可以看出。李師認為道并不是小,反而是認為道很大,大到天下沒有誰敢將其納為臣下。
道之所以小,是由于道像水滴匯聚而成的大海一般,能化整為零,還保持著樸的本心。似毫不存在,卻又無所不在。
但如果道只是單純的大,顯然,‘天下弗敢臣’并不成立。所以是樸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合,方為之成其天下第一之實。”
秦深不解問道:“師祖說的樸,究竟是什么呢?”
“樸,引至木之未加工成器的狀態,所謂木素。在現在的理解之中,這樣解釋說明或許還是會有些許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