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我就先從我所理解的譯文講起吧。”秦深回過神來,吞咽下口中的咖啡后,輕聲回答道:“大道如水般泛存于世間呵,祂可以在身旁左右處處可見呀。
事情順利成功都離不開祂,而‘道’卻依然默默無聞般的一切如故。
世間萬物都歸于祂而生,而‘道’卻不愿主宰萬物。因祂從古至今都沒有稱霸的欲望呀,可
(本章未完,請翻頁)
能這樣而造成了祂一直這般無名和微小般存在的狀態。
世間萬物都依存于祂,而祂依然保持無欲稱霸居主的狀態默然至今。可能也因為這樣,方才成就了‘道’如今的賢名及偉大。
所以,圣人能夠成為世人眼中的偉大賢者,正是因為圣人沒有去刻意追求那些豐功偉績,這樣方才能夠最后成就祂的偉大賢名。”
秦深話音剛落,陳曉曉立刻搶答道:“所以呢,本篇內容講的是,李師認為默默奉獻的人是偉大的,就像是默默奉獻的道一樣。是這樣吧?”
“對的。提倡為民造福,默默奉獻。這是貫徹李師終身的偉大理想。
不過,在他那個時代,這理想雖好,卻顯得與周圍的人們格格不入,太不實際。
我們以后世之眼光而觀之,那時候的奴隸思想還沒有完全被改變,人權主義還沒有完全抬頭,所以這美好的理想只能變成李師的夢,一直難以在當時的王權社會中推行開去。”
瓊尼難得的沒有與陳曉曉抬杠,而是從旁補充自己的觀點。
對于這些觀點,秦深也是認同的。所以點頭繼續補充完善自己的觀點。
“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就是本篇中師祖所想闡述的道之真理。正如詩云,苦寒終遇春暖時,花香自有蜜蜂來。暴風驟雨有時盡,守得云開見月明。
不僅如此而已。除了本篇中心主旨以外,我覺得本篇中一開始說的‘道泛左右’,也應是師祖總結的極為有道理的金言佳句。
上古時期,燧皇取火,用身邊之木摩擦生熱而成。農皇辨草,以身邊之植分而析之。羲皇結網,觀蜘蛛吐絲而以繩代之。
研究身邊存在的這些道法規則,人們才能不斷地認識這個世界,從而方能造就了時至今日的繁華盛世。”
“我也如此覺得,李師以‘泛’來形容道,確實是點睛之筆啊。”瓊尼接過秦深的話題,繼續說了下去。
“道如水泛,波光蕩漾又層疊變化。繞于身周而不顯,存于世間而無名。
有得之者圣,有擁之者強,有抱之者財。三皇之外,古今多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依道而行,成功遂事。
魯工造鋸,以草葉之齒而得。趙工制瓷,以烈焰焚土而生。蔡工洗紙,以水木之煉而成。
這些道顯化之為物,從無名到有名,從無物到有實,皆是取之于道也。
更還有無名先祖之明道,而傳之技藝又不可考之的發明造物。陶器、司南、藥火、軌車,這些種種如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是先祖們觀道而有,尋道而得。當這些道從點點滴滴至凝聚在一起,也就逐漸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推動人類的文明發展。
所有的這些道果,皆從左右而出,皆泛于身周也。
道載萬物以大,生萬物以博,容萬物以廣,茲萬物以慈。文明發展至今,我們依然不能見道之大,不可聞道之博,不可得道之廣,不可知道之愛。
宇宙邊緣何在,生死何年?飛鳥因何而生翅,復學會翱翔于空中?星球何以存之,而繞行不停?人因何而來,又去向何方?
道泛呵,求道萬年而不得其粟,證道萬載而不得其皮,見道萬代而不得其貌。
此乃道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