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山腳下,煙火飄渺,一片片稻浪蕩漾著,田間地頭零星的有幾個勞作的人活動其間。在這山頭田地間隔邊邊錯落著一間間農家小院,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當年周家祖輩逃荒落戶于此,整個村百來戶人家周姓占了絕大多數,所以就叫這里周家村。
周默來這里已經快三個年頭了,說起來她應該算是胎穿了,周默她娘懷她時已經三十多了,在這個年代已經算是高齡產婦了,上頭的大哥都十八了剛剛成了親。二哥、三哥也是一個十五一個十三了。這隔了十幾年又懷了,可想而知全家都嚇壞了。
周老爹和周大娘許氏更是喜出望外,希望這胎能生個閨女,誰想剛入冬就下了一場大雪,許氏出門不小心摔了一跤,九個月不到的肚子就早產了,都說七活八不活,再加上胎位不正,許氏生了兩天兩夜終于生出周默時,已經缺氧窒息了,原主還什么都不知道呢就嗝屁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未來世界的周默地震遇難穿了過來。
周默29歲一家民宿的老板,父母在她初三高考前雙雙出軌離婚各自成家,每個月除了銀行賬戶里準時到的數字,她就成了個有父母的孤兒。
所以周默碩士畢業后,直接回到外婆的老家買了幾棟老房子和周邊的幾畝地,開了家民宿。平時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喝喝茶、養養花、種種地,有時做做手工藝。提前過上老年退休的休閑生活,誰想會遇到地震,一下回到解放前,直接穿到古代農村過上了農耕生活了。
剛穿來時,周默只有4斤多點,許氏也因為難產去了半條命,更不要說奶水了。村里人都說養不活了,還是周默的大嫂小許氏接了過去一口米湯一口米湯的終于把她養活了。
到了第二年秋末,農忙結束后小許氏發現懷孕了,許氏的身子也養的差不多了,周默才回到她娘處。也才有了自己的小名默默,還好不是什么妞妞‘大丫什么的,按周老爹的說法是默默無聞不冒頭的悶聲發財,讓閻王爺都忘記了有我們家的小默默,就不會記得來帶走。
當年周老爹也是跟著村里的先生讀過兩年書,認得幾個字的。
別看周家村不大,但也有自己的族學的,村子里周家本家的男娃娃到了五六歲,都可以自備筆墨紙硯上族學讀書,不需要交束修。念滿三年如果還想再讀的就需要每年交一兩銀子的束修繼續進修,或到鎮上或縣上的學堂里讀書。
一般村里的男娃讀個兩三年就回家了,所以周家村文盲很少,或多或少的認識幾個字的,但往上繼續讀的不多,畢竟在現在這個時代要供一個讀書人出來是很難。
也因此村里人名字也都有好好取過的,很少有什么狗蛋、大牛之類的。
周家的三個兒子也是如此,分別叫,周文健、周文康、周文平。本來如果周默還是個兒子的話就要叫周文安了,取自健康平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