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我可以幫忙的嗎?”正忙著的小許氏回頭就看到了新媳婦紅著臉站在廚房門口,不好意思的說。“我,我起晚了······”
其實也沒有晚多少,只是周家其他人都起的早,而且新媳婦第一天還是可以被諒解包容的。
“沒晚,沒晚,新媳婦頭一天都這樣,快進來···”小許氏說著上前把人拉進廚房,劉氏被說的臉更紅了,羞的差點找地縫鉆了。
但劉氏畢竟新進門,對周家都還是陌生的,對婆家人的飲食習慣、東西擺放什么的都不是很熟悉。就如唐詩三百首里寫的“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中講的新婦對婆家飲食的小心嘗試慢慢適應。
一般大戶人家的媳婦都是成婚三日后才進廚房,就這也是諸多不適應。但這一片十里八鄉百姓的習俗規矩,是新媳婦進門后第一天就要準備家里人的飯食,一是盡孝正名,二是展現廚藝,讓婆家人看看新婦的灶上手藝。
簡直是簡單粗暴而且直接呀,這可能就是普通百姓與之不同的處事人情吧,普通百姓更講究一個務實,所以沒有慢慢適應的時間。
這時小許氏的指點和示好就更難能可貴啦。
小許氏雖然是許氏的外甥女,但也是從新婦過來的,很能理解現在劉氏的窘迫,于是拉著她的手,一點點熟悉廚房里的事物,告知家里人飲食的基本情況,米面在哪里,油鹽醬醋有放在何處,因為最近周默對吃食要求的提高,家里的調味品增加了不少,小許氏也一一指出名稱和用法。
而劉氏本就是個能干的,經小許氏的點播便知道要做什么,和小許氏請教后很快就決定把昨天的剩飯加了兩個雞蛋和蔥花,炒了一鍋蛋炒飯,雖然雞蛋偏少了點,但金黃的飯粒點綴著粒粒翠綠的蔥花,看著就有食欲;剩下的飯則加了些昨天煮雞鴨留下的高湯和家里的小青菜,劉秀娘看著剩菜里還有不少碎魚肉,于是把魚肉去骨加了進去煮了一鍋魚肉菜泡飯,這樣干的稀的都有兼顧到了。
這個季節還有新鮮的蔬菜吃,也是因為小許氏能干,把家里的菜園子打理的極用心的緣故。晚上用茅草把菜地都蓋嚴實了,早上太陽出來了又都扒拉開,才有了比別人家更翠綠新鮮的蔬菜,每次的大集都能換來不少銅錢。
看著劉氏手腳利索的在煮飯食,小許氏也幫忙在旁邊的灶上挑了幾盤昨天的剩菜熱上。
不一會兒早食就都做好了,速度一點也不慢,小許氏和劉氏一起把飯食張羅到堂屋。
等家里人都到齊后,周文康領著劉氏一一認過。
劉氏只在相看時見過許氏和周默,周家其他人都還是第一次正式見面。
劉氏見過所有人后,許氏就示意大家做下吃飯,鄉下地方沒有那么多的規矩講究,認過人了就算好了,不用見禮啊、送禮啊、回禮啊等等等等。
小許氏給周默和大壯盛了泡飯,孩子早上吃有菜有魚又有高湯煮的爛爛的泡飯容易消化,但看周默盯著那盆蛋炒飯,又給她盛了半碗,其他也不太敢讓他們吃太混雜的剩菜、雜湯,畢竟孩子腸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