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跑完步的劉漆到校外的一家報刊亭買了一份報紙,報紙上的一篇評論吸引了他的目光,這篇評論寫到了大學生就業的事情:
近日,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去年畢業的大學生尚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沒有就業。我并不清楚這個報告界定的“就業”的標準是什么,也不清楚這“五分之一”是如何統計出來的,但對于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現狀,恐怕大家都沒有什么疑義。
對于越來越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專家們的普遍看法認為這僅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代表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和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不協調,是一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一致的問題,因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而不是總量過剩的問題。因此,專家們認為,我們的高等教育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應該是在穩定招生規模增長率的基礎上調整培養結構;因為我們的大學入學率占總人口比重,比起發達國家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還低,我們的大學生還太少。
這種認識對嗎?盡管這種觀點很流行,但這種推理合乎邏輯嗎?
我們的大學生在總量上到底過多還是過少,只要看看大學生首次就業率和平均薪金水平的總體變化趨勢與速率就會知道了。那么多的大學生就不了業,大學生做的工作高中生或初中生就能勝任,大學生不是“過多”又能是什么呢?雖說,不上大學似乎更難以就業,但上大學不是無成本的。我們為什么要招那么多大學生,花費寶貴的資源去“培養”他們,而又讓他們在畢業后去干那些即使他們不上大學也同樣能夠勝任的簡單工作呢?
就社會這個宏觀層次來說,如果我們投入了許多資源到高等教育系統,而同時又有很多的大學生無法順利就業,這時,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培養規模也許“超前”了。不恰當的“超前”就是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不恰當的“超前”就是資源的浪費。我們不能運用“總有一天這些知識能夠用得上,或上大學總不是壞事”的理由,來否定進行合理資源配置的意義。
在個人層面上,上大學是一項投資,投資的結果是形成人力資本,擁有人力資本的好處是這些人力資本和股票、存款、住宅、機器設備這樣的資本一樣能夠為它的擁有者帶來收入。當大學生在付出經濟上的成本和時間上的機會成本,而得不到相應的長期意義上的合理投資回報時,豈不是一種錯誤的投資決策,豈不是一種時間資源的錯誤配置,豈能說上大學總不會錯,豈能像要求大學生轉換就業觀念、放下精英思想的說教那么簡單!
我們觀察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首先要從總量入手,其次再考慮提高教育質量和調整專業結構。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教育質量的實質性提高豈是一日之功?而搞換湯不換藥的專業名稱調整和教學評估這樣的花樣文章,快倒是快,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看到這篇評論文章后,劉漆感到說得挺有道理的,尤其是每天早上看到穿著職業裝的大四學長學姐們走出學校的時候。已經是6月份了,又到一年的畢業季了。劉漆決定把這篇評論文章分享給他的室友。劉漆把這篇文章在寢室里讀了一遍,問道:“你們對此有什么感想?”
科陽笑了一下,答道:“沒什么多大的感想,見怪不怪了”。
“李濤,你呢?”劉漆問道。
李濤輕描淡寫地答說:“我也沒什么多大的感想,大學生就業難不是一直就存在的問題,你說是不是,科陽?”“可不是嘛”。科陽識趣地應聲道。然后,李濤調侃科陽道:“就像科陽喜歡在星期六開房泡妞一樣,是一個習以為常的事情了,是不是,科陽?”
劉漆、飛達和黃毛笑了一下。
劉漆問毛環:“黃毛,你對此怎么看?”
毛環答道:“這怎么說呢,報紙上的東西很多都是假的,聽風是風,聽雨是雨”。
“飛達,你呢?”劉漆問飛達道。
飛達笑了一下,說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樣的文章并不新鮮。劉漆,你知道去年有多少大學生沒有就業嗎。我告訴你吧,去年有100多萬大學生沒有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