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光霽的父親跟他祖父是截然相反的一個人,年幼時接受父親的訓練,苦不堪言,至此,討厭上了家族的事業。
同樣,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沒能力的戲曲演藝家。
在投奔父親以后,寧光霽開始日復一日的功課作業,父親立志要將他培養成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強迫他學習一些,他壓根不能理解的數字,并且禁止他跟祖父一起生活。
甚至后來,還花大價錢讓他出國留學。
可是她知曉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天賦,自己并不是一個擁有數學天賦的人。
他更想的是——
像祖父一般,成為一個戲曲藝術家。
寧光霽向來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最終,他還是選擇妥協去往異國他鄉留學。
在那個時候,祖父已經很年邁了,再加上身體的殘缺,整個人更加顯得蒼老。
可是在他離開這片土地之時,祖父還笑瞇瞇的拍著他的肩頭,認真地對他說:
“你父親說的對了,現在這個時代需要人才,需要改變國家命運的人才。戲曲藝術改變不了國家,它只適合在和平安穩的年代存活。
我的孫兒哦!一定要好好學成歸來,為國家做貢獻,把這片土地建設成為和平安穩的地方。
到那個時候,我才能夠更好的看見孫兒在舞臺上的表演。
我,如此期望著。”
他寧光霽從來都不是一個大義獻身,他有一個自私的靈魂,他希望溫暖他的一切能夠好好的存在。
他愿意為了這一份情感而做出改變,這是他當初真正選擇接受的原因。
之后,今年前往異國他鄉進行學習,是多么渺遠又滿懷希望的事情。
在那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靈魂導師,如同祖父一般的指路人——莫拉。
莫拉是學校的教授,在學校里面注意到了這個異常刻苦的年輕人,似乎對于數學方面的東西,他沒有天賦,所以他花費的時間比其他人多了幾倍。
可是就算花費再多的天賦,腦袋里就像是一個永遠提不上旋的弧,并沒有多么出色的表現。
有一天,莫拉找到這個學生進行談話:
“寧光霽同學,你對于數學方面并沒有天賦,不如換個專業去吧!經過我的觀察發現,其實你對于音樂方面還是有不錯的敏感性……”
“老師不行的,我是一定要好好學習,將學業完成的,無論如何,我都要做到。”
少年青澀的臉龐上,帶著滿臉的堅定。
莫拉有些不理解:
“人有多大的力量,就該做多大的事,學習擅長的東西,才能夠發揮出它最好的作用。年輕人應該學會揚長避短才是。”
“老師,你不理解。”寧光霽少年固執。
莫拉尋思著自己跟不上潮流,跟學生有了代溝,長長嘆息一聲,不再說話。
莫拉和愛森是至交的好友,莫拉對于這個好學的學生是有好感的,經常讓他呆在自己的身邊,就是那個時候他認識了愛森。
莫拉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他還是一個思想的開拓者,他連同自己的另外一位好友馬克,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設想。
寧光霽受到老師的影響,也對于和平的渴望更加的深重,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活著,這個世界人人平等。
當他畢業了以后,準備回國之時,自己的老師莫拉年紀也大了,身陷重病之中,那個時候老師躺在床上笑著對他說:
“能有多大的力量,做多大的事情。在最合適的位置上才能做到你想要的一切,不必因為他們的高低貴賤而產生排斥的心理做好你自己就好,遵從你自己心之所向。”
很多事情來不及說再見就已經畫上了句號,與此同時,來自于祖父病危的信件傳來,寧光霽他也不得不離開此處,回到故鄉。
人生有很多場離別,生死離別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那個時候,祖父躺在床上,似乎很坦然,面對自己生命即將流逝的事實,雖然很傷感,但是無可奈何。
“我的孫兒啊,長大了,回來了,有出息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