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贏了,都怪我和提子姐……”
秋風拂過庭院,葉子颯颯作響,他們隨后的聲音變成細碎的咕噥,融在了和煦的秋風里。
……
同樣的秋日,距離成都兩千余里,被這對夫妻所關心的少年,正與一眾同路之人游歷到荊湖北路的通山縣。
從成都出來已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與他同行的,依然是以“大有可為”陸文柯、“尊重神明”范恒、“冷面賤客”陳俊生為首的幾名儒生,以及因為陸文柯的關系一直與他們同行的王江、王秀娘父女。
生逢亂世,出行不易,也正是如此,能夠尋到幾位可靠的朋友一路同行,算是極為珍貴的事情。陸文柯等人彼此也比較珍惜這樣的緣分,如此這般,眾人同行兩三千里的路程,一路上觀看各地風貌,體察民俗,兩個多月的時間下來,相互之間愈發熟悉了,幾乎積累出家人一般的感情來。
這與寧忌出發時對外界的幻想并不一樣,但即便是這樣的亂世,似乎也總有一條相對安全的道路可以前行。他們這一路上聽說過山匪的消息,也見過相對難纏的胄吏,甚至于沿著長江南岸游歷的這段時間,也遠遠見過出發前往江北的戰船船帆——北面似乎在打仗了——但大的災難并沒有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以至于寧忌的江湖大俠夢,一時間都有些松懈了。
抵達通山之前首先經過的是荊湖北路,一行人游歷了相對繁華的嘉魚、鄂州、赤壁等地。這一片地方向來屬于四戰之地,女真人來時遭過兵禍,后來被劉光世收入囊中,在集合各地豪紳力量,得到華夏軍“支持”之后,城市的繁華有所恢復。如今江北已經在打仗,但長江南岸氣氛只是稍顯肅殺。
陸文柯等書生有治理天下的愿望,每至一處,除了游覽風景名勝,此時也會親自游覽先前遭遇過戰亂的所在,看著被金兵燒成的斷壁殘垣,堅定大志。
過了荊湖北路,抵達通山縣,這里已經是荊湖北路去往江南西路交界之所了。通山縣縣城不大,由于也遭過兵禍,此時城墻還顯得破損,但縣城之外卻有九宮山等名勝,早兩年女真人掃來時,當地軍隊抵抗不多,民眾則大多入山躲避,除了縣城被燒,人員倒并未死傷太多,倒是今年劉光世要打仗,在這邊抓了許多壯丁,街頭巷尾頗見苦楚之色。
從通山往南,進入江南西路,再行三四百里便要抵達陸文柯的家鄉洪州。他一路上念叨著回去洪州要將西南所見所學一一發揮,但到得這里,卻也不急著立刻回家了。一行人在九宮山游覽兩日,又在通山縣城看過了金兵當日縱火之處,這天下午,在客棧包下的院子里擺起火鍋來。眾人布置場地,準備食材,吟詩作賦,不亦樂乎。
這客棧是新修的門頭,但兵禍之時也遭過災。后院當中一棵大槐樹被火燒過,半枯半榮。時值金秋,庭院里的半棵大樹上葉子開始變黃,場景壯麗頗有寓意,范恒便搖頭晃腦地說這棵樹恰如武朝現狀,很是吟了兩首詩。
陸文柯等人也在談論著家國現狀,陳俊生偶爾插話,仍舊是過往那一語中的的犀利風格。院子當中幾名下人搭起了一個棚子,遮擋落葉,王江從外頭買來大量食材,正與女兒王秀娘在那邊準備。
寧忌坐在談天說地的書生當中聽他們扯淡,目光則一直望著在那邊切肉的王秀娘。今日為了準備這一席火鍋,眾人下了血本,買了兩大片肉來,此時正在王秀娘的刀下切成薄片,看得寧忌蠢蠢欲動。王秀娘切了一半后,笑嘻嘻地過來與眾人打招呼,將油膩的手指伸過來捏寧忌的臉頰。
“小龍啊小龍,總是看著我那邊,莫不是喜歡上姐姐了?”
寧忌不跟她一般見識,一旁的陸文柯搭腔:“我看他是喜歡上那些肉了。”
眾人同行兩個多月,對于寧忌食量大、嘴饞的事情總算有了個共識。見陸文柯說話,王秀娘溫柔一笑:“那待會就多吃些。”也不知她是在說陸文柯還是說寧忌。
這一路同行下來,陸文柯與王秀娘之間也總算有了些溫暖的發展——實際上陸文柯正是風流的年紀,在洪州一地又有些家底,王秀娘固然青春健美,但在身份上是配不上他的,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雙方這兩個多月的同行,一縷縷細微的情愫自然而然便已經建立起來。
陸文柯雖然無法娶她為妻,但收做妾室卻是無妨的,而對于王秀娘這等江湖賣藝的女子來說,只要陸文柯為人靠譜,這也算得上是一個不錯的歸宿了。
時間尚未入夜,眾人打打鬧鬧,吃些小點心。論及通山本地的狀況時,最愛絮絮叨叨教授寧忌知識的中年儒生范恒道:“昨日從外頭回來,小龍可還記得路上見到的那李家鄔堡?”
“嗯,記得啊。”寧忌點頭。
“今天早上與人打聽了一番,本地最大的豪族,也是最厲害的江湖高手,便是從那李家鄔堡中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