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頭,西北一地,受西軍尤其是種家澤被頗深,西北的漢子感念其恩,也極有骨氣。大軍殺來時,清澗城、延州城等地都進行過激烈的廝殺反抗,雖然最終無濟于事,但即便潰兵、流民四散時,也有不少義氣之士組織起來,意欲與西夏大軍拼殺的。
如此一來,這個冬天里,在逃難的流民之中也傳出了不少義烈之士的傳聞與故事,誰誰誰在逃難途中與西夏步跋廝殺犧牲了,誰誰誰不愿意逃離,與城偕亡,或是誰誰誰集結了數百好漢,要與西夏人對著干的。這些傳聞或真或假,其中也有一則,頗為奇怪。
說是清澗、延州城破后,流民四散,西夏兵一路追殺搶掠,有一支部隊卻從山中殺出,掩護了難民逃走。在大雪封山的冬天里,他們甚至還會幫助一些家中已無任何財物的難民,送上些許糧食,供其逃命。事實上,無論流散軍隊還是綠林義士,做這些事情,倒還不算奇怪,這支隊伍奇怪的是——他們讓人寫兩個字。
這支隊伍救下人后,據說會跟人說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大概的意思可能是,大家是華夏子民,正該守望相助。這句話堂堂正正,倒也不算什么了,但在這之后,他們往往會拿出本子,讓人寫下“華夏”這兩個字來,不會也沒關系,他們還會教人寫這兩個字。
試想城池破后,大雪累積的山嶺上,軍隊救下了難民,然后讓他們拿著樹枝在雪地上寫兩個字——這一幕怎么想怎么奇怪。但世間傳聞就是這樣,模模糊糊,不清不楚,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瞎說的東西也多,往往做不得準。秦有石隱約聽過兩次這故事,當做別人瞎說的事情拋諸腦后,雖然后來又聽說一些版本,諸如這支軍隊乃武朝叛軍,這支軍隊乃種家嫡系、乃折家將等等等等,基本也懶得去深究。
卻是在他們快要進山的時候,與一支逃難隊伍無意間匯合,有兩人見他們在打聽山中道路,竟找了過來,說是可以給他們指指路。秦有石也不是第一次在外行走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道理他還是懂的,然而交談之中,那兩人中為首的年輕人竟問了一句:“你識字嗎?可會寫華夏二字?”
秦有石當即想起那個傳聞來。
其時西夏人正在周圍的大路上四處封鎖,秦有石的選擇畢竟不多,他口頭上雖不答應,但進山之后,雙方還是遇上了。秦有石手下的這幫人也都是行走西北的漢子,多半帶著武器,他讓眾人警惕,與對方接觸幾次,雙方才同行起來。
對于秦有石來說,這倒也是無奈之下的賭博了,想要回家,一時半刻又沒有向導,終究不能一行人在這等荒山里轉上幾個月。他回憶那些傳聞,感覺這兩人倒也不像是那種引人進山而后奪財的強人,一番交談,才知道對方還有青木寨的背景。
呂梁青木寨,在西北一帶的商賈中還算是有些名氣了。但兩人之中為首的那個年輕人卻像是個外地人,這人名叫卓小封,身背大刀,平素倒也和氣健談。結合幾番話語,回憶起聽說了的一些瑣碎傳言,秦有石的心中,倒是組織起了一些線索來。
去年下半年,有反賊弒君,興兵作亂,西北雖未有大的波及,但看來這支軍隊便是進入了這座山中,冬日里看來也是他們出來,與西夏軍隊廝殺了幾番,救下過一些人。了解到這些,秦有石多少放心下來,平素里聽說弒君反賊或許還有些忌憚,此時倒是不怎么怕了。
雙方一路前行,那青木寨的漢子作為向導,與名叫卓小封的年輕人走在前頭,秦有石在一旁跟隨、交談。這邊是呂梁山西脈與橫山交界的最為荒涼的一段,山勢崎嶇,兼有下起大雨,更是難走,一行人行至這處野嶺上時,秦有石瞇著眼睛望向山澗對面的,才見到那邊山勢雖然不好走,但隱約像是有小路穿過,比這邊是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