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看守各處麥田,到如今開始收割,延州城外被籍辣塞勒派出去的西夏軍已超過兩萬,另有兩萬余精銳駐守城內。此時正值麥田收割之期,許多的麥子還在裝車運來延州。這時大戰開打,對方以高速殺至延州城下,兩萬余的西夏士兵便會被對方連人帶糧堵在路上。
這些糧食本已是西夏囊中之物,對方殺入延州地界,不管是那流匪還是折家軍,都屬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如何應對,是這猝然之間的第一要務。
同一時刻,延州城西南的方向上,自小蒼河而來的黑旗軍主力,正分為三股,橫掃而來,距離已縮短到十里之內!
這三股軍隊,走左路的是何志成率領的一團與孫業率領的四團,這是人數最多的一支,約有四千五百人。李義率領的三團一千八百人走右路,拱衛著龐六安的二團與劉承宗率領的特種團共三千五百余人。
這九千余人自出山后便未有絲毫停下,當然,半天的時間殺過二十余里地,并非是最快速度的強行軍,但在對方猝不及防之下,連殺帶突,兼且越過山地,已經是驚人的高速。一路之上,眼見狼煙升起,鎮守附近的西夏軍隊時有出現,這些督糧隊一個隊伍一個隊伍的集結,偶爾,朝著這支豎著黑旗的軍隊猛撲過來,然后被分出去的幾個連隊沖散,尸體被殺得漫山都是,逃兵四散,若非是黑旗軍中高層早下了不可戀戰的命令,這兩三個時辰內死的人,極有可能翻番。
這倒也怪不了這些西夏軍隊,他們來到這邊,是以征服者的姿態來的。種家軍潰敗,武朝無力,縱使有些山匪鄉民的叛亂,軍隊一出,基本都是橫掃過去。這樣的局面下,他們自然也有著昂然的士氣。這些督糧隊幾百人幾百人的組成,若是往周圍勾連,聚集一兩千人,哪里會不敢對同樣幾千人的隊伍進行襲擾。
對方竟然敢分出小股隊伍來沖鋒,這便更讓他們感到可笑了。只有等到兵鋒相接,前陣以驚人的高速崩潰,對方拿著鋼刀猶如斬瓜切菜般的沖進人群時,所有人才能感受到那甚至有些荒謬的恐怖感。
這來襲的軍隊拉近著與延州城的距離,一次次潰敗的報告也如雪片般的紛飛過去,因為距離改變和時間差的原因,這戰斗的頻率比實際情況更為急促。在黑旗軍行進的道路上,成建制的西夏士兵一撥撥的過來,或撩撥或試探,又或是堅決擋住去路,隨后全都轟然四散。潰兵在附近山野、田地間逃散得到處都是。
行進的道路上,不少被逼著收糧的平民,幾乎是在第一線上看到了軍隊的疾行和對沖。那驚人的廝殺之后,傷兵會被留下來,交由這些人看管照顧。
除此之外,沒有人跟他們打招呼。
直到接近延州城外的范圍,黑旗軍中真正與西夏軍進行了廝殺的人,不到四分之一。在秦紹謙的命令中,軍中將領選擇了以幾支固定的營、連隊擔任尖刀隊對陣西夏的戰法,其余的人一律在保持體力的情況下快速步行,即便隊列中的人看不過去,要主動請戰,也不被允許。如此一來,到這天未時兩刻,亦即下午兩點鐘左右,軍隊中這些出戰的隊伍,多數已殺得渾身是血。他們過來的方向上,數千西夏士兵正四散潰逃。
自上午十時左右從碎石莊出發,到下午二時過半,這支軍隊越過直線二十五里、走路約四十里的距離,碾過數處關卡,逼近延州城。同時,延州城一萬九千的大軍在籍辣塞勒的率領下出擊而來,留下五千人守城。他們首先對上的,是三千多的中路軍。
對于西夏人來說,這實際上也是最正確的選擇。居于優勢時,沒有人會容忍敵人在自己的地盤肆意來去,這黑旗軍行進速度雖快,但不久之后,籍辣塞勒也大致確定了這支軍隊的數量,每一支都是幾千人,加起來亦不過萬,殺到一盤散沙當中,自然摧枯拉朽,但己方何至于會怕它。
無論如何,此時的延州城也不會容忍被不足萬人的軍隊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