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騎兵則在馬背上被震裂了鼓膜,飛散的煙塵迷住了眼睛,而戰馬的平衡同樣受到了影響,一時間,奔突出來的重騎或被同伴絆倒,摔得頸骨折斷,或是在奔跑中撞向其它騎兵,馬上騎士拼命拉馬,越奔越快然后轟然飛撲倒地。剩余的騎兵在微微調整后持續奔來,而在這邊,炮彈也還在連續地發射著。
不少的騎兵被持續過濾出去。
炮陣中,士兵迅速地清理炮膛,在榆木炮中裝入或空心或實心的炮彈,鐵炮的占比則有二十余門,裝入的多是空心的炮彈,這些鐵炮規格、口徑不盡相同,有些渾然一體,有些則已經分作兩段,如后世的佛郎機炮一般,炮管與裝藥的子炮呈分體結構,一發射出后,子炮拆下,另一枚子炮已迅速地裝上去。
小蒼河中工匠技藝一項的負責人林靜微與公孫勝站在鐵炮集群的附近,看著戰線前方落單后迷惘徘徊,或是掙扎著試圖從地上爬起來的重騎,微微皺眉。此時周圍滿是巨大噪音、吶喊聲、炮聲。林靜微一面看,一面也朝著旁邊大喊:“按照平日里來,按照平日里來,那邊,你干什么!當心手里的炮彈,炸死你個王八蛋——”
砰砰的聲音中,還有炸藥包在飛上天空,有的落在馬群里爆開,有的過了一陣才爆。公孫勝仔細地看著那爆炸的威力。
自寧毅來到武朝之后,時間已過去了將近九年,而對于火藥,寧毅幾乎從一開始就在下意識的做改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的黑火藥與現代的黃火藥是兩個概念,黑火藥的提升空間并非無限,而要發展至現代的炸藥,**********、(石肖)化甘油,則需要大量的化學基礎。
瓶頸存在,但有些事情并不是沒有折衷的辦法。制作(石肖)化甘油的三樣基本化合物,硫酸,在古代就早已被煉丹師發現,硝酸暫時是沒有的,但其原料在武朝并不缺少,這個年月里,硝石的作用主要是大戶人家在夏天制冰之用,硝石干餾,又或是與硫酸反應,水解都能得到硝酸。至于甘油,以硫酸與動植物油脂加熱反應,然后與蘇打或石灰反應,便能分離出來,甚至于,順便還能做肥皂。
對于寧毅來說,這些原理并不陌生,但想要在這個年代找到合適的配比和制作方法,自然有著巨大的難度。好在他的專長雖非化學,卻是用人和運營。在給手下的匠人普及基本的化學知識后,這些事情都可以由別人去做,而自公孫勝這些人加入進來,旗下的匠人不斷增加,他最初的化學知識,其實已經跟不上作坊里研究的進展。
在后來的炸藥坊推進中,實踐成果是遠高于理論知識的,擁有了基本化學常識的匠人們也成不了門捷列夫,但在追求效率,講究記錄、對比的現代研究體系下,其制造的火藥成色已經愈發精純。在硫酸、硝酸皆能制備之后,例如硝化棉等物已經在作坊里出現,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被公孫勝這些人混合后,火藥的爆炸力也已經相當可觀,足以在戰場上決定性地運用起來了。
(石肖)化甘油此時倒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制備基礎,但寧毅并沒有貿然發展這個。一來因為造反以后,物資確實缺乏,后世養豬,一身肥膘,這年月里養豬全是瘦肉,以動植物脂肪制取甘油,都太過奢侈,性價比不高。二來(石肖)化甘油從發明到能夠相對安全的使用,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走,在作坊里的匠人弄懂硅藻土之前,寧毅也不敢亂來。而這次的出兵,小蒼河中所有能夠動用的東西,基本都已經用上了。
自作坊中制出的幾種延遲引信,手工制作的空心彈,包括寧毅從一開始就要求制作的大當量炸藥包,極為奢侈的鐵制發射筒--這些口徑極大的拋射炸藥包的圓筒,在后世被稱作飛雷。
解放戰爭時期,以油桶迫發的炸藥包,落下時威力比一般的大炮要驚人得多,其中包裝的現代炸藥爆炸的威力,一次可以橫掃方圓二十余米的范圍,人畜盡沒,因為被沖擊波震死,死時連傷口都找不到,因此又被稱作“沒良心炮”。
此時發射的炸藥包自然不會有這樣的威力,然而落在地上爆炸之后,沖擊波擴大到周圍三四米的范圍,聲勢、氣浪驚人,滾滾煙塵之中,戰馬在近處因為巨大的沖勢便會被拋飛出去,砰的撞向旁邊的同伴。